-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 问题讨论 · “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 董丛林 内容提要 “迷拐”、“折割”传闻,对于清同治九年(187o年)天津教案的发 生来说,不只是一般性诱因,更是重要且直接的激发因素。该案的清方主办人 曾国藩,曾一度把查究有关传闻内容的虚实作为办案的关键,但由于种种原 因,对其中的“迷拐”传闻没有查究清楚便悬置起来,最后不了了之,遗留下百 年谜局,但也不妨把对有关传闻的可能性的解析作为诠释津案的要项之一。 关键词 迷拐 折割 传闻 天津教案 张光藻 曾国藩 学术界对天津教案虽已有不少研究,但在有些重要问题上仍 不无探赜索隐的较大余地。像本文专涉的关于“迷拐”、“折割”传 闻与该教案的关系问题,便属此类。① 即使有些事情的真相尚不 ① 有关传闻情事,在涉及天津教案的论著中多泛泛言之。刘海岩的有关天津教案的 几个问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编:‘近代中国教案研究,四川省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版,第 224-236页)文末注⑥明确置论:“至今一些论著 中,仍将‘迷拐’幼孩当作史实,实为荒谬。”易孟醇在曾国藩在办理天津教案中的 心理矛盾(‘近代史研究)199o年第1期)一文中提及,关于“迷拐”之事,“曾国藩 当时完全可以调查审讯清楚”而实际未果,以致“成为历史悬案”。朱东安的‘再论 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兼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津门篇’(近代史研究’ 1997年第 6期),论述有关传闻最详,其中认定“迷拐”之事确凿无疑。本文观点上 与此有所差异,在史料线索等方面则从朱先生大作中有直接受益之处。 · 204 · “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 能详确判明,也不妨实事求是地姑且存疑,而不宜在根据不足的情 况下遽下定论。本文即拟通过对有关传闻的可能性的解析,从一 个特定的角度对诠释天津教案提供一些可能有助益的参考。 一 、 传闻盛行:激发教案的强力酵母 天津教案的发生,与反洋教传闻有着直接关联。有关反洋教 传闻,虽然五花八门,但关涉“迷拐”、“折割”情事者可谓其中心题 材。这类传闻不只是天津教案发生的一般性诱因,更是重要且直 接的激发因素,犹如强力的“酵母”,有的论者甚至把它视为该案 “启衅的根苗”①。 所谓“迷拐”,不是指一般的“诱拐”,而是特指用“迷药”甚至 “妖术”拐人,俗谓“拍花”者当属此类。而“折割”,通常与“采生”联 称,是指“取生人耳 目脏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也”②。在天津教案 发生前夕,关于事涉教方的“迷拐”、“折割”传闻即颇为盛行,有的 说教方收买拐匪“迷拐”儿童、挖眼剖心,有的甚至具体说是“用以 配制欧洲到处都在搜求、并不惜以重金收购的某种特效药”。“这 种风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不仅在天津,而且在它周围许多英 里的范围内,为老百姓所普遍相信”,简直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③ 先是在民间风传,“但未控案耳”④,进入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 后,天津地方便开始陆续有“拐案”的实例。据时任天津知府的张 ① 王斗瞻:1870年天津教案,《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 4期。 ② 张荣铮、刘勇强 、金懋初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第 452页。 ③ 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致美国国务卿斐士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 案)第 5册,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 2—3页。 ④ 张光藻: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aE戍草“附录”,光绪二十三年刊刻本(1930年 的铅印本将此附录删除)。 · 205 ·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光藻事后忆述:五月初八 日,拐匪三人由静海拐得李姓子携往天 津,被西关人盘获两犯(按:即“张拴”、“郭拐”),另一个逃走。经天 津县讯明,李姓子交由家人领回,而“拐匪供情亦经讯实”。此时张 光藻正在沧州办案,待十三 日回津后,“当晚饬县提犯覆讯,据供挖 眼取心合药属实,但未供出教民,问官亦不深究”,遂于次日将两犯 正法。①随后,天津府张贴告示说:“张拴、郭拐用药迷拐幼童,询 明??是实正法。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散布四方,迷拐幼孩 取脑挖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②可见,官方的告示中一方面肯 定了拐匪迷拐幼孩采生折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宣示了所谓“风 闻”的更严重情事,特别是以“受人嘱托”之辞暗示了拐匪是受教方 指使,对于民众来说当是不点即明、心照不宣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 以官方告示的形式肯定并播扬有关传闻。其实,张拴、郭拐两人的 案事,从某些迹象看,并没有真的审查确凿,便草草正法了事。对 此案的真实性,当时外国传教士即颇表怀疑,认为清方官府“告示 上所用的人名中有‘拴’、‘拐’的字眼(拴作捆绑解,拐作绑架解), 这样的字眼不大可能被华人选作人名,这样就使人一望就知其出 于杜撰”③。实事求是地说,名字上的这种巧合的概率的确很小。 当然,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