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货》新探 陈 峰 “食货学派”①在30年代史坛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目前对食货学派的研究甚为寥 寥,但取消食货学派,20世纪中国史学史将是残缺不全的。本文试图对食货学派的学术倾 向、学术价值进行宏观考察,开掘其学术内容,以期对食货学派有一个新的认识。 《食货》半月刊是食货学派的基地,因而,研究《食货》是认识“食货学派”的根本立足点。 《食货》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专攻刊物”。由于其主编人陶希圣在历史舞台 上所扮演的特殊政治角色,学术界对其学术倾向的判断存在很大差异,其学术价值一直为政 治的强光所遮蔽。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食货》的创办意图是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 对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革命围剿。陶希圣等人即使以唯物史观派学人自命,也只是挂着 唯物史观的幌子而已。②这种观点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政治立场直接决定学术立 场这一有害假设的产物。而今天,维护学术独立的意识日渐觉醒,学术是政治的附庸的思维 正在被超越,因而以学术的眼光重新打量《食货》,对其学术内涵加以深究,正确评估它在开 辟新的研究路向,确立新的史学范型上的贡献,也就提上了日程。 一 、《食货》产生的学术背景 以往的研究,提到《食货》的产生,强调的主要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这当然十分必 要。而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对《食货》的外缘性解释,没有触摸到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食 货》作为一种学术刊物,当然首先是那个时代学术思潮的逻辑产物,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目光 转移到以前被忽略的学术大背景上来。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学术思潮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这很大程度上 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29—1930年的世界性大萧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 ① 严格地讲,食货学派成员骨干是陶希圣、何兹全、鞠清远、武仙卿和曾謇等人。本文则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了 这一称谓。 ② 参见刘茂林:《食货)之今昔》,《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4期。 《食货》新探 51 刻危机,为马克思主义被西方主流学术界所接受,成为世界性的学术思潮提供了绝好的契 机。“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这时看来得到了证实。1929年的大萧条结束了无视或蔑 视地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时期。192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广泛扩展,即使那些否定马 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历史学家们(他们在苏联以外仍占大多数),也不得不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来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①当时中国学术界是以非常积极的姿态面对西方、面对世界 的,“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无疑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国际学术思潮的变动,并 立即融人了这一潮流。况且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来解释社会的存在和各种社会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观念体系以至风习民情,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得以在中国大地 上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和运用,实在是顺理成章。“在本世纪前半叶,社会主义思想对史学家 的影响面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宽得多,包括后来分化到另一阵营里的人物,这种影响也还存 在。”②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把 1927年至 1934年这一阶段的思想特征描述 为“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主要思想,以辩证法为方法,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以中国社会 史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锁钥”。齐思和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从五四到北伐,在时间上,虽然 只有七八年,但是中国的学术思想,又走到第二个解放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中心思想是绝对 不同的。??北伐后的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国过去的文化加 以清算。”③30年代的学术界,“唯物史观??像怒潮一样奔腾而人,”④“唯物史观风靡一 世。”⑤社会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尽管用语不尽一致,却共同表达了一个基本事实: 马克思主义广泛流行,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新的理论、方法的输入,必然生出这样的要求:用这套新的观念工具考察中国社会,重新 梳理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社会史论战遂应运而生,并得以在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各派 学人纷纷披挂上阵,运用新式的理论武器,参加这场论战。争论最热闹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 一 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二是中国历史是否经过奴隶制阶段问题;三是何谓‘封建社会’ 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断限和特征问题,四是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⑥参加论 战的有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有以《新思潮》杂志为基地的中国共产党主力如王学 文、潘东周、吴黎平的“新思潮派”;有托派阵地的动力派如严灵峰、任曙等,还有其他一些自 称不属任何派别的讨论文章。这场论战延续数年(大体自1929年至 1934年),发表文章约 140余篇,出版书籍30余种。⑦社会史论战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需要 在这里强调指出的是,这场论战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人人心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 巴勒克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云锦公所到铁机公会——近代苏州丝织业同业组织的嬗变.pdf
- 从二元性到二重性:吉登斯对社会学方法规则的超越.pdf
- 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Harrell)教授商榷.pdf
- 从《诗论》与《诗序》的关系看《诗论》的性质与功能.pdf
- 从《经济日报》到《经济观察报》——对中国财经类报纸产生及发展问题的社会学探讨.pdf
- 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pdf
- 从“求富强”到“尊人道”--论严复社会学思想的嬗变.pdf
- 从“桐芳巷”到“新天地”——谈苏州历史街区保护对策.pdf
- 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与社会学新视角.pdf
- 人类婚俗的社会学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