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卷第 l0期 2004年 l0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College(Social Sciences) Vo1.3 No.10 0ct..2004 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水 吴 康 宁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我国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近30年发展的停滞后,在最近20年时间里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了 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应当从以概论性研究为主、具体问题研究为辅转变为以具体问题 研究为主、概论性研究为辅,立足于解决中国大陆自身的教育现实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概论性研究;具体问题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G 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l一6132(2004)10—0001—03 当今时代,变化之快 ,快得让许多事情“迅速成 为历史”①,即便是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也不 能完全“幸免”。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或许可 视为其中一例。 如同我国社会科学的其它许多学科一样,我国 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按理说 ,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 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盂和先生就出 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 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 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 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 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 作品,并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 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这一时 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在其 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 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 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多少实实在 在 的研究 。至于1949年之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 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且一 中断就是整整3O年。要知道,这3O年可是西方教育社 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O年啊!于是,到了2O世 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 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而专 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 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又使得这一学科重建工作 也常常举步维艰。 一 如上述,1979年以后,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开 始了重建工作,至今已有2O多年的历史。2O多年中, 这门学科经历了许多“大事”,完成了许多“任务”,取 得了一些“成果”。譬如,从本科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开 设(1982),到全国性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的成立 (1989),再到《教育社会学简讯》的印发(1991),我们 只用了将近1O年的时间便基本完成了教育社会学的 学科制度重建任务;从国外教育社会学成果的译介 (1979)、到教育社会学重要文选的编辑出版(1989)、 再到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一些教育社会学教科书的 问世(1986),我们只用了不到1O年的时间便初步完 成了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基本建设工作;从教育社会 学方向硕士生的招收(1984),到教育社会学方向博 士生的招收(1989)②,再到教育社会学方向博士后 研究人员的招收(1999),我们也只用了l3年的时间 便实现了教育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三级 跳”;即便是在研究本身的进展方面,我们也取得了 一 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了两次所谓的“转型”, 即:从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 的阶段,到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 的阶段,再到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 究为辅的阶段③??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 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屐印苍 收稿 日期 :2004—06—05 作者简介:吴康宁(1954一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赵汀阳、理解20世纪的精神财富,国际经济评论,1998,(2).②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9—50. 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20年建设.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③ 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 究为辅的阶段可以说始 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重建之时,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 的阶段大致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中后期;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 、学科概论性研 究为辅的阶段则大致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中后 期,1999年问世的《教育社会学丛书》(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南京师大出版社)被视为这一阶段的一个凸显标记(张人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