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pdfVIP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55卷 第 6期 2002年 11月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W 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O1.55.No.6 Nov.2002.700~ 706 ● 世 界 历 史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赵 林 (武汉大学 人文科 学学院,武汉 湖北 430072) [作者简介]赵 林(1954一),男,北京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西方哲 学史和文化史研究。 [摘 要]从公元前 2000纪初到公元后 15世纪这漫长的3 000多年时间里,游徙于欧亚 大陆北部 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 的农耕世界进行 了三次大规模 的入侵 活动。农、牧世界之 间 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它不仅导致 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构成 了历史 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而且 导致 了文明域 界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裹挟到文明的历程中,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区域史、国 别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前提。 [关 键 词 ]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K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6—0700—07 一 、两大世界的对垒与文明扩展的“酵母”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从新石器 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 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 之问旷 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 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 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 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据《史记 ·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 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以食。士力能弯弓,尽 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塔 西陀在描述 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道:“要想劝他们像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 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 式得之 ,未免太文弱无能了。”[1 (第62—63页)游徙不定 的生活方式极大地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和文明的 发生,许多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历程基本上是以一种“入赘”的方式而实现的,即剽悍的游牧民族在入侵农 耕世界的过程中反过来被后者的文明生活方式所征服和同化。 相形之下,农耕民族则要显得文静柔弱得多,其生活方式也较为稳定和有规律性,“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 ·击壤之歌》)。农耕民族长期维持着一种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 收稿 日期 ;2002—09-17 第 6期 赵 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自然经济,安土重迁,彼此隔绝,具有极其狭隘的地方性特点。然而另一方面,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却比 迁徙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出更为丰盛的生活资料,从而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可能从基本的生存劳作中 解脱出来,去从事冶炼、建筑、水利灌溉、商业贸易、社会管理、宗教祭祀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人类最 初的几个文明(即汤因比所说的“亲代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耕世界的文化土壤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至于后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子代文明,则都是在这些亲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与游牧人侵者的文化“杂 交”而衍生出来的。在 15、16世纪以前,农耕世界在游牧世界面前基本上处于守势,时常受到强悍的游 牧民族的威胁和冲击。但是,从长远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世界却具有一种强大而潜在的文化势能,每 当遭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入侵时,被征服了的农耕文明往往能够发挥出以柔克刚的文化势能,在漫长的历 史过程中逐渐销蚀掉野蛮入侵者身上的暴戾之气,使征服者反过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 在公元前 2000纪中叶以前,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爱琴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 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均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 35度左右的狭长地带上。这个狭长地带由 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温床。这 5个古老的农耕文明所占的地域非常有限, 它们由西向东一线摆开,集中地分布在大约十几个纬度的范围内。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南面,多为荒芜的 沙漠和宽阔的海洋;而在其北面的欧亚大草原上,则生活着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在亚欧大 陆,宜于农耕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