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品《垓下之战》 评霸王项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品《垓下之战》 评霸王项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垓下之战 评霸王项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鉴赏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对文本的困惑。 2.通过学生辩论,学会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辩证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评英雄功过,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对文本理解上的困惑,更好地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辩论,学会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活动: 1.齐背《垓下歌》,体会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末路之悲叹。 2.学生课前演讲:《我说晁错》 二、导入课文: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夺目的人物,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他就是项羽。(板书)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垓下之战》的文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走进文本来鉴赏体味末路英雄的悲壮之歌。 三、课堂教学: (一)合作释疑: 师:《垓下之战》描写了哪三个精彩的场景? 生: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解决学生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分析、品评项羽的人物性格。(投影出示问题) “霸王别姬” 项羽为谁而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文中写项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传神地表现难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项王为自己而哭,自己本是英雄盖世,举世无双,却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如今四面楚歌,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绝望。一方面,为爱马和爱妾而哭。眼看大势已去,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却难以割舍爱马和爱妾,不知该如何才能妥善安排她们。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末路英雄,真诚、多情又无奈。 他对虞姬情深意重,虞姬也弹剑哀和,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这一千古绝唱。 “慷慨悲歌”,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请一位学生朗读“垓下歌”,体会英雄末路的悲叹与无奈。 “东城快战” 项羽连夜溃出重围后,失道遇到田父,田父为何骗他?明明是刘邦联合各路英豪合击灭亡项羽,为何项羽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为什么是“快战”? 田父的欺骗,一方面说明他多年征战,滥杀无辜,已使人心丧尽(韩信的评价);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钜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导致最终失败。另一方面突围失道,也表现他草率、轻信,表现其有勇无谋。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项羽极度自负,身经七十多场战役,从未败北,且刚愎自用,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弱点。 “快”是痛快、畅快、快速的意思。快战则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东城图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快战的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表演。展现出了项羽恃勇而负的性格。 学生读易中天的评价: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象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师评价:易中天的评价一针见血,韩信也批评他是典型的匹夫之勇。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有勇无谋难成大器。 那项羽有没有自负的资本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东城快战,冲出重围、连斩敌将、说到做到,令部下叹服,展现其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乌江自刎” 项羽先是被围数重突围求生,可后来为何可以逃生,他却不肯渡乌江,宁愿选择自刎?死前为何要把头颅送给旧友? 项羽因“虞姬死子弟散”心生惭愧,因而不肯过江,即便过江败局已定,于是不渡乌江,决不含羞忍耻,苟活于世,慨然赴死,对比刘邦,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渡江保命。此举表现了他的宁死不辱、知耻重义。另一方面,项羽他高傲霸气,看重脸面和声誉。毛泽东曾写道“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他沽名钓誉。 临死将自己的头颅赐旧友说明他重情念旧,侠骨柔肠、视死如归。 师小结:乌江自刎,彰显英雄本色,无论成败总要光明磊落、轰轰烈烈、坦坦荡荡、慨然赴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二)学习探究: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生答:项羽是一个勇猛善战,多情重义,光明磊落的真英雄,但也有着性情残暴、恃勇自负、沽名钓誉、儿女情长的性格弱点。 师总结: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叱咤风云,声名显赫,但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导致垓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