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道二十讲(九)楷书之道(上)
书道二十讲(九)楷书之道(上)楷书是在中国书道中最为普及、最具实用性的创作及表现形式。何谓楷书?翻看书史,楷书亦曾被称为“真书”“正书”,甚至“隶书”,其表现形式除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唐宋以来的正规楷书外,还包括晋楷、魏碑等。楷书是一个较之此前的甲金文字、篆书、隶书等有明显区别;在表现、书写等形式上十分复杂和丰富的书道门类。在书界言及书道的种类,至今犹说“真、草、隶、篆”,而不言“楷”,即是以“真书”作为“楷书”同义词。在唐代张怀?书论大家的文章《六体书论》中,张氏曾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且在其《书断》中,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之论述齐备,而唯独没有“楷书”名目,所论钟繇、二王、二欧、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曾有楷书作品者,亦只曰某某长于隶书或八分,未及运用“楷书”概念。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书体改造并未被予以新的名称,只是“隶书”或“八分”的变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书体的变化在“量变”时期是异彩纷呈的,创作和探索的空间开阔、宽容。据此,也可以看出“楷书”和“隶书”的起源大致相同,并非隶亡而楷生,极有可能是同步发展的,只是隶书辉煌的时代较之典型的楷书要早数百年。隋唐之时,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已相当发达,而张氏所论又极具专业性,可见“楷书”(包括“正书”“真书”等)之名应出于张氏之后,而张论中唯有“八分”所论与楷书相近。宋代的书道专集《宣和书谱》亦曰:“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而今之正书也。”从这些貌似混乱的概念中,可以观察到,前人所说的楷书之“楷”、正书之“正”、真书之“真”等在当时皆有楷模、规范、工整、清晰、官方认可等之意。在秦篆书即楷;在汉隶书即楷;而在晋唐以后,楷书为楷,因其未变,故此沿用其概念至今。由此可见,今天所说的“楷书”是专指晋唐以后的最为规范、工整、清晰且被民间广泛使用、被官方认可的正规书体。
基于以上认识,楷书从名称和实质两方面看,在历史上是有过诸多模糊和错位的,作为一种典型的书体名称,至少应在中唐之后,而论及楷书的问题却不能只从中唐开始。晋《卫夫人笔阵图》有“真书”提法,王羲之《题笔阵图》亦有“真书”概念,但此二文均被疑为伪托之作,所以影响后世学界和书界的判断。在张怀?之前,孙过庭《书谱》亦曾用“真书”论及晋代书体,并能与篆隶章草等鲜明区别,并论及其相互关系。可见,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初步成形应在晋代或汉末三国之时,如张怀?在《书断》中所指善“八分书”者就有汉末灵帝及三国时的师宜官、梁鹄、左伯等,及明确三国钟繇之“真书”、赞王献之“八分入能”,楷书之实备矣。
在书道史上,最初的楷书用今天的概念看应该有三大代表,也就是书界公认的现代楷书的三个主要源头。
一是字帖。起于汉末、魏晋,以及隋唐、宋元明诸家的名帖,首以钟繇(元常)之“力命”“宣示”“荐季直表”诸帖,王羲之父子等的《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为可见之代表。而这些代表且多以传世的碑拓为主,墨迹几难得见。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术界和书论界,对上述诸帖的真伪一直有不少疑义,所以,在评判当时书体及其风格时,应该全面地考虑。此一源头比较确凿的流传墨迹最早、最典型的是后人广泛认可和作为范本临摹的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元代的赵孟等楷书“四大家”。而此前由西晋开始直至隋唐之际的各代名家对楷书的创立及其实践均有巨大的贡献。楷书在唐中期前后才基本定型,所以此前为“源”,此后只能是“流”。
可以说楷书在逐渐成型和发展的千年过程中,“字帖”一源所起的是最为重要和主导的作用。为了强调楷书的标准、严谨、庄重等特点,在当时的书界有“法书”的概念。其中的“法”既有方法、技法的含义;更有规范、正规、标准的意思。这便是“楷书之道”的核心和最典型的标志。而此概念的确立亦对后来中国人普遍使用“书法”概念亦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后面还要细论,故在此暂且搁笔。
二是石刻。此一源头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以洛阳“龙门二十品”(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约二十方造像的题记)为代表的工匠刻石之字的拓本,后人统称其为“魏碑”。其主要特征是:字呈正方形、隶书柔缓的飞燕和卧蚕被清秀的撇笔和硬朗的波磔所取代,使字体的表现力度相对更有冲击力和庄严感,从一个特定的实践角度为后来典型楷书的出现做了重要的铺垫。
尽管从清朝以前文人的书论中很难找到其对楷书影响的记载和论述(工匠们的创作自然不会被知识阶层所轻易地接纳和吸收),但这些刻在佛像旁边的文字在汉以后佛教日趋繁盛、信众日趋广大,文人亦多喜欢的状况下,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创造楷书辉煌的文人们从耳濡目染之间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诗经》中来自民间的“国风”对后来古风、汉赋、唐诗等的影响一样,石刻对楷书的影响不显赫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魏碑”之名是后世所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