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迁路一个锡伯人万里长征.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走西迁路一个锡伯人万里长征

重走西迁路一个锡伯人的万里长征      当年是乾隆皇帝的一个宏大战略决策,4000多锡伯人用15个月的迁徙、永久的戍守和边疆繁荣将它完成。如今,―个锡伯人又用自己的双脚努力丈量着她的光荣      243年前,一支由东北锡伯军人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队伍,从盛京到伊犁完成了从东到西横亘万里的军事迁徙。他们在这种自汉代沿袭下来的战略性屯垦戍边移民中,保证了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还把第二故乡建成了名符其实的塞外江南。   正如所有在迁徙中生存的个人和民族一样,锡伯人也时常拨动起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震颤得最强烈的那根弦――思乡。   在西北锡伯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想象的同时,一位东北原居地的锡伯人,开始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追寻,他用现代交通工具,探寻出一条穿越蒙古国到达伊犁的西迁古道。      完整地重走243年前锡伯人西迁之路是54岁锡伯男子关蕴科筹划了12年的旅行,这一旅行在20D了年6月终于实现。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家庭都会对孩子反复地说这样的话: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是锡伯人,我们还有一群人现在在新疆。93岁的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韩启昆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大爷每年这天都要把又宽又长的家谱挂在桌沿上,指着上面的人名告诉孩子们:“我们家的第6代人达林和第八代人瓦力海就是在乾隆二十九年奔赴了新疆。”   同是93岁的查树新,也记得从小接受的叮嘱:“沈阳是我们的老家。”在新疆,和查老一样留存下来的锡伯族家庭保持着相似的叮嘱:记住,我们是锡伯人,我们的家乡在东北、在“嘎仙洞”(嘎仙:满语,故乡),我们是西迁的锡伯人。      四千多锡伯儿女背井离乡      早在1995年8月,关蕴科便开始了他对本民族西迁史的第一次实地考察。由于当时不能深入蒙古国腹地,所以他只重走了从沈阳到东乌旗、从阿尔泰山到伊犁这两段在中国境内的部分线路。这样只跑两头路段的考察他做了两次。   得到蒙古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的协助,这位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中国站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在2007年再度筹划重走西迁之路的行动。于是在这一年的盛夏,他两度穿越了蒙古国,并???利抵达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对于他的243年前的锡伯祖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的西迁是军人的使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吴元丰在一次接受CCTV的采访中被问起锡伯人为什么愿意承受这么大规模、长距离背井离乡的艰难迁徙,他脱口而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很少有人知道锡伯族这一几乎由职业军人和军人家庭组成的民族,在遥远的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八,为什么会送自己的四千多儿女背井离乡从盛京(今沈阳)一路西行到新疆伊犁。他们不知道伊犁有多远,而且根本看不到地图,只能一个“乌尔特”(驿站)一个“乌尔特”地往西走。   新疆戍守需要一支战之能胜又有多种生活本领的部队。于是,乾隆二十八年腊月二十三日,乾隆帝颁发谕旨,半个月后的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764年2月8日)兵部咨文到达盛京,调动1018名锡伯官兵前往新疆伊犁戍边。在吴元丰查到的资料中,这1018名官兵其中1000名兵士、18名军官,锡伯军官在这支部队里最高做到了正六品的骁骑校。   关蕴科的家乡开原(辽宁省开原市)在这一年被抽调了92名官兵,这一数字几乎占所有兵士的十分之一。2007年6月他在察布查尔县见到检察院关院长时,曾和对方对过家谱,但是很遗憾,明明双方都是瓜尔佳氏,但一对家谱仍不是他出了五服的亲戚。   根据一些隔代相传的口述和资料,可以想见的场景是:被抽到的1018名官兵按要求必须是成双成对以家庭为单位加入西迁队伍,在从圣旨到达盛京至部队开始西行的4个月间,一切准备工作急促而有序。有家室的携妻带子告别父母亲朋,没家室的马上说亲成婚。国库按编制调拨钱粮分配马匹和骆驼,每家还能分到车辆,把女人孩子和日常必需品、包括来年农耕要用的种子拉在车上走……   在辽河、盛京一带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游牧民族锡伯人渐渐变成了半农业民族,但仍保持着自己的一些习俗。吴元丰介绍了一些细节:锡伯族人的习俗是,人死后一般都进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火葬。凡出门在外死亡的人,其灵堂都设在村外,进行几天的哀悼活动后进行火化,再将骨灰装入坛子安葬。这可能是锡伯族人为了防止外界的病疫传入村子里,才对出门在外死亡的人进行火葬。但是,锡伯人西迁到伊犁之初,即使是正常死亡也要火葬。吴元丰分析说,这表明在民间可能确有6。年后回东北老家的说法,因此人们希望等60年后回去之时,后人能将其骨灰带回东北老家。   1764年锡伯族西迁的在编军人只有1018位,加上家眷,也就3000余人。但是,为什么西迁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最终将近5000人呢?   “很多人是跟着去的,家里人也不舍得,尽管故土难离、没有编制、将有多少困难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