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州知州苏东坡与《石炭歌》.doc
徐州知州苏东坡与《石炭歌》 摘要:苏轼在执政徐州的两年里,心系百姓,务实精干,深受民众爱戴,有道是“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他在任期间成功开发徐州煤田,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更是给徐州这座城市留下了利泽万世的资源宝库。而记述此事的《石炭歌》,也凝结着绝无仅有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苏轼 《石炭歌》 徐州 煤矿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2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徐州煤矿更是全国著名历史悠久的矿区之一。但是,最先发现和开采徐州煤矿的不是哪位科学家,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其人闻名于诗文,但不仅限于诗文,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出色成就,尤其是出任地方官员时更有突出政绩。徐州开煤矿,正是他为官从政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记叙此次事件的《石炭歌》,更是作为咏煤绝唱而名传后世。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在离开密州四个多月之后,又来到了“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担任太守。在他赴任后不久,由于连降暴雨,黄河在澶渊决口,洪水直逼徐州城下。苏轼亲自率领全城军民筑堤修渠,保全了徐州。灾后,粮食歉收,薪柴奇缺。是年冬天,又连降大雪,以致“千里禾麻一半空”,居民炊饭取暖遇上了很大麻烦。许多民众为了得到干柴取暖,迎风冒雪,四处奔走,以致腿脚冻裂。于心不忍的苏轼便派人四处寻访煤矿。经过一年的查找,于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可观、品质优良的煤矿,缓解了燃眉之急。苏轼在欣喜之余,即兴写下传诵千古的《石炭歌》。他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写道: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湿薪半束抱衾?,日莫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进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根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首《石炭歌》,是中国煤炭史上的一曲赞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徐州煤矿发展史时间最早的一篇史料。它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图景。诗风豪迈大气,挥洒自如,集中表现出了苏轼作为豪放派文人的独有诗风。作者在小引中说明了煤矿开采的时间地点,标志着徐州煤矿开采事业从北宋元丰元年(1078)拉开了序幕。接着诗作以饱含同情的笔触,回顾了徐州居民在石炭发现以前饱受严寒困扰的情景,采用回忆的手法,再现出一年前徐州雨雪交加薪柴奇缺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绘了煤炭从山中采出,民众欢腾喜悦的热烈场景。人们寻着矿苗顺藤摸瓜似的找到了储量丰富的矿脉,使得过去沉睡于地下不知道多少年的黑金破土,这些取之不尽,用之弥佳的煤炭价值岂止万车木炭!开采出来的煤炭扔进泥里还烧得愈旺,好似黄玉闪耀熔金流光,这说明煤质是何等的优良!人们一扫之前心中的忧虑愁苦,纷纷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煤炭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当下天寒少柴的燃眉之急,更使得“南山栗林”可以息养成材,“北山顽石”得以顺利冶炼,这是何等的功绩,这又是何等的贡献! 接下来两句,“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揭示了发现煤矿在国防上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北山顽石”指的就是利国铁矿。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进行变法时降低了民间私营冶铁业的税率,使得宋代的冶铁业一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而徐州的利国铁矿,“本前朝秋务冶铁之所,至皇朝升为利国监”。由于利国一带“地皆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故采矿冶金工业十分发达,“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是国内举足轻重的炼铁基地,大将军狄青曾派专人在利国监冶铁,制造兵甲,伐木烧炭。但是,有限的林木资源显然无法满足建筑、燃料、冶炼等行业的需求。由于长期过量的砍伐,至北宋时,华北地区“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由此导致这些地区木柴、木炭供应的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而且给以木柴、木炭为燃料、原料的冶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极大限制了生产规模。这一次煤矿的发现缓解了木炭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兵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对当时的军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诗作最后,苏轼发出“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感慨,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外除边患,内除国贼的决心,展现出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北宋建国以后,连年受到辽国与西夏的侵扰。由于大宋朝廷重文轻武军备废弛,因此只能依靠屈辱求和、岁纳金银以求一隅偏安。当时但凡具有爱国思想的人都主张振兴武备洗雪国耻。苏轼在二十多岁时就写下了《教战守策》,主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