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江》和《倾城之恋》中戏剧要素的对照分析——借用视点结构相关理论.pdfVIP

《浊江》和《倾城之恋》中戏剧要素的对照分析——借用视点结构相关理论.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8 / No. 4/ 《浊江》和《倾城之恋》中戏剧要素的对照分析 ——借用视点结构相关理论 陆  洋* [摘  要]  《浊江》和《倾城之恋》对于戏剧要素的运用,使得其文本呈现出混合小说与戏剧两 种不同文学形式的跨界性。在两部作品中,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戏剧要素主要体现为视点结构的运用。 小说通过弱化叙述者的声音,使文本意义的多重建构成为可能,打破了权威性和绝对性的价值判断。 这既是基于作家个人对于戏剧的观察和体悟,又体现出非主体叙述这一女性写作的特征和动荡时期 话语权分散的历史必然性。对作为“明治的民间说书人”的樋口一叶,与自称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的张爱玲之作品的对照分析,可以为不同国籍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出相似的集体意识这一文学现象,提 供具体而微的观察渠道,深化对小说之“社会心理史”意义的认知。 [关键词]  《浊江》;《倾城之恋》;戏剧要素;视点结构 张爱玲生于民国九年(1920),1943、1944两年是她的创作高峰期。樋口一叶生于明治五年 (1872),于明治二十九年去世。因其代表作大多发表在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至明治二十九年一月之 内,被文学界称为“奇迹的十四个月”。张爱玲和樋口一叶在家世、修养及走上创作之路的过程等方面 颇多相似处,且分别在上海公寓以及东京下町(平民区)居住过,对于市民的生活和大众文化都有较 a 深的了解。经历上的相似,赋予了二者的文学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似性 。 本文即以樋口一叶的《浊江》b (『にごりえ』、1895)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1943)为对象,运 用戏剧学研究中视点结构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两篇小说中的对话场景,观察其在表达效果上的共 性,探讨戏剧的表现手法是如何活跃于女性的小说创作中。之所以在两位作家数量繁多的作品中,选 择《倾城之恋》和《浊江》进行对照分析,主要是因为戏剧要素和小说这一体裁的融合,在这两篇小说 中体现得最为默契。《倾城之恋》多次借助胡琴、戏子以及舞台的意象,以人生如戏的暗喻贯穿全文; 在叙事手法上,其“舞台剧似的开头”、“民间戏剧式起承”等特点,也提供了将之与戏剧关联起来的可 * 日本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博士。 a有关张爱玲和樋口一叶的比较,本文参考了张晋文的研究。张晋文用平行比较的方式,考察了二者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其侧重点主要在张爱玲一边。参见張晋文:《樋口一葉と張愛玲の比較研究―近代女性の表象世界―》,《大学院教育改革支援プ ログラム 「日本文化研究の国際的情報伝達スキルの育成」活動報告書》,2008年,第56—61页。 b本文《浊江》所选译本为萧萧翻译的《青梅竹马》(沈阳:万卷出版社,2010年),个别部分在原译基础上有细微的改动。 其余日语资料均由论文作者翻译。《倾城之恋》文本引用的版本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5 a b 能性。 《浊江》则是一部整体充满“近松风格的作品”,在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借鉴了近松 门左卫门的净琉璃剧作《曾根崎心中》和《心中天网岛》,同时针对近松的浪漫主义,提出了殉情的现 实主义版本。作者将戏剧这一不同文学媒介的元素引入小说中,使小说的创作在构思、表现手法,以 及表达意境上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折射出其文学观念的跨界性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症候。 “视点结构”由德国戏剧研究者曼弗雷德·普菲斯特(Manfred Pfister)提出,指在戏剧中,观众 事先得到的信息、心理倾向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认知,都是决定他们在采纳哪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