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造大运河源头文化迈入历史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两次视察北京均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前不久,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并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9月6日,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学习传达了北京市委精神,通报了《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以及相关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启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成立了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规划分局等35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结合相关工作规则和昌平区工作实际,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精神,成立了“一办六组”的工作运行机制;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主任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六个专项工作组分别为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历史文化地标建设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组。9月14日,召开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的批示精神,研究了各专项工作组相关任务推进项目。 正式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在《昌平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首批9个推进项目已经确定,分别是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再现,南口老工业文化保护,佛岩寺抢救性修复,朝宗桥抢救性保护利用,重要历史文物遗迹标志,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县治所村落修缮保护。 根据清单安排,明年,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开始施工,预计明年10月完工。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写展陈内容大纲,明年年底完成布展工作。今年启动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相关史料收集,完成选址工作,2020年完成整体复建。佛岩寺上下寺抢救性修复将于2019年完成。2019年完成G6辅路新桥建设,朝宗桥将正式进行腾退;2020年完成文物修缮,对公众开放。 建设历史文化地标,为“一城三带”文化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全市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区。同时,还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 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任务较重。 尽管如此,昌平区委、区政府面对重任,却毫不慌乱,有条不紊地对建设工作着手布局。这源于昌平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昌平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由专家领衔,历时5年,将昌平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址、自然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汇编成20册“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以及一批音像制品。目前,20册图书已全部上市。这套丛书为昌平区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让人佩服昌平区委、区政府在历史文化地标工程的超前眼光。 有着6000多年人类生活居住史、2000多年建县史的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建城史孕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昌平历史沿革和建置是什么样的?明十三陵是如何营建的?”……在一套共20册的“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为了以创新思维传承和保护好这份承载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遗产,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永葆生机,“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首次系统挖掘、梳理和总结了昌平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找寻昌平在首都历史文化谱系中的人文坐标,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昌平区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和丰富内涵,以及昌平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和文化魅力,打造昌平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据工程中心专家组组长、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介绍,这次文脉梳理工程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或文物调查,涉及历史、地理、人文、水利、非遗、考古等方方面面,大到一个区域的关隘和帝陵遗址,小到村子里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一段河流、一个故事都在梳理范畴。 文脉梳理工程按照宏观历史地域、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概况,文化遗址、考古发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