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法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煎煮法的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药煎煮法的研究进展 黄寿柏(广西柳城县中医医院 545299)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376-02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药煎煮煎药器具、入药顺序、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与温度、煎煮时间与次数等内容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药煎煮法提供了参考,对患者煎煮中药亦有裨益。 【关键词】 中药 煎煮法 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运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正确掌握中药煎煮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煎煮法的研究成果做如下综述。 1 煎药器具的研究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煎煮器具密切相关。理想的煎具,应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传热快、均匀,价格低廉易得等特点。 1.1 适宜器具 砂锅具备以上特点,这也是其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但砂锅的缺点是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串味。陶瓷、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化学性质稳定,也较常用。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紫砂药壶,因其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不会留下药味,更有保鲜功能,加热速度胜于砂锅,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黄慧芬[1]通过对中药汤剂自煎、代煎器具性能及煎药方法的比较,认为家用电压力锅具备温度、时间 自动可控及密闭不蒸发等性能,可以作为煎中药汤剂的一种器具。 1.2 忌用器具 古人就有煎药忌铁之说,李时珍曰,“凡煎药,并忌铜铁器。”蒋忠妙[2]通过对100种常用中药的实验,得出有69种药与FeCl3试液产生沉淀,给古人煎药忌铁之说提供了依据。温剑[3]指出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可能与某些中药成分络合生成碱式碳酸铜有关;银器煎药,虽其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昂贵,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水蒸发快,不耐高温,中药成分易被破坏,故应用较少;铝锅煎药,因其不耐强酸、强碱,从pH为1~2或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影响药性。因此铜器、银器、铝锅都不宜用作煎药器具。 2 入药顺序的研究 2.1先煎 李士勇等[4]采用正交试验对珍珠母、石决明等八味先煎中药的煎煮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先煎对除石决明外的药物煎出率显著影响,从而为制定先煎中药的规范化煎煮提供试验依据。刘春海等[5]通过对温脾汤中附子的不同煎煮时间所得的煎液,采用HPCE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乌头碱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毒性减弱,附子以先煎30min为宜。林小明等[6]以煎出总量及应用配位滴定法测定石决明煎出液中CaCO3含量,得出石决明粒度在60目以上不必先煎,40目以下的粗粉以先煎为佳。 2.2后下 赵海峰等[7]采用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后下煎煮方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是浸泡后下5~10min为最佳提取方法。刘春海等[5]对温脾汤中大黄的不同煎煮时间所得的煎液,采用HPCE法测定其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是随着煎煮时间延长,4种大黄游离蒽醌含量降低,因此大黄应后下,煎煮10min即可。张晓东等[8]应用RP-HPLC测定牡丹皮中有效成分丹皮酚与芍药苷的含量,其在药液中因煎煮时间不一而不同,强调传统方法煎煮牡丹皮后下是有道理的。 3 煎前浸泡的研究 3.1浸泡机制 中药多是植物根茎、皮叶、花、果实的干燥品,其水分在采收后炮制加工时大部分已蒸发,细胞液干涸。煎煮前浸30~60min,可使细胞重新膨胀,可溶性物质逐渐溶解释放出来。 3.2浸泡方法 由于中药的某些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赵凤义[9]提出中药煎煮前不宜水洗,先加水浸泡后再进行煎煮。由于药材与水接触后表面形成一层气膜,影响浸出效果,因此应将药材加水搅拌后再浸泡。苏顺庭[10]通过对茵陈蒿汤和白头翁汤的浸泡与未浸泡的煎液进行比较,得出浸泡后的煎液所含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未浸泡者。 3.3 浸泡时间 赵海峰等[7]采用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后下煎煮方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得出需要后下的药物,以浸泡后煎煮5~10min为最佳提取方法。闵云山[11]提出,为了避免中药中大部分苷类成分被酶解,一般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对花、叶、茎类等药为主的,可浸泡20~30min;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类等为主的药,可浸泡60min。 3.4 浸泡温度 一般来讲,待煎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但含苷类的药物在冷水中性质不稳定。因而药物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