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关于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相关定义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高等职业教育1.3.1 高等职业教育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及有关高等教育的国际会议的文件都没有明确使用这一概念,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没有使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称谓,可以说,这是一 个非常”中国本土化”的概念。 顾名思义,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从”高等”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来对高等职业教 育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决教育层次和教育种类的问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 的具体内涵,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如: 有的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非传统大学类高等教育,以高中文化为基础,以直 接就业于某种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目的。[2]除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高中文化为 基础并就业于岗位之外,作者也试图从职业教育与传统类高等教育的区别来探讨高等职 业教育的特性;也有的学者认为,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类型为依据,可将高等教育划 分为职业型、学科型和其他型三个类别。而以培养职业型高等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 等教育,就称为”职业高等教育”。[3]可见,这种界定选取”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切入 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点;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专业教育的类型应该由人才类型来决定。而人才按其指示和能 力结构可以分为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 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和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四大类。而高等职业教 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4]以人才类型为依据来界定高等职业教育 的内涵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1985 年的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 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这已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 目标。而 1997 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又对教育等级和计划采取了交叉分类 法进行了划分。第 5 级就分为 5A 和 5B 级,其中 5B 级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主要 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者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5]这事实上所 指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仅限于全日制本、 专科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其学历范围也在专科和本科范围内。而在一些地区,像台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类教育类型,分为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本科、 专科这三个层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发展也相对完善。 综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应属于”高等教育”,而在及教育类别上则应属 于职业教育类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针对某类职业或行业 类别所需而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对于高等职 业教育的相关定义,也有不同学者尝试给出不同定义,但其基本涵义多大同小异。
1.2、概念界定
1.2.1 中等职业学校1.2.1 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属中专学历。招生对 1 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三年。分为公办和民办两 大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 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级中 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四种类型。1随着国家政策的 调整,四种类型的学校在培养目标方面趋于一致,学校间的分类逐渐模糊。
1.3、概念分析
本文所涉及到创新、创新思维等相关概念,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1.1.1 创新1.1.1 创新 创新概念最早产生于 1912 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 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 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 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 罗斯托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 创新”。厄特巴克在 1974 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创新”就是技术 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霍默 G 巴尼特在《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中说: “创新”是指”在实质上不 同于现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 本文所讲的”创新”作者定义为: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产生有价值的知识、 产品、精神、思维、能力等都称作创新。创新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没有劳动就不会有 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根本目的是 为了推动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推动由学习向创新转 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价值的培养。
1.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