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文化的“脑萎缩”.doc
关于文化的“脑萎缩”
中央台的12频道,有个《道德观察》栏目,其中包括以《一鸣论道》为名的专题讲述。仅2007年1月29日,就曝光了三件事:一、一个歹徒面对28人行凶居然得逞,无一怒斥者和反抗者。二、两个公开逞凶的女青年欺凌一名少女,强令少女裸体示众,旁观者无一制止,而且还很有兴致地“观赏”。这两个很坏的女青年还公开鼓动几个流氓轮奸该少女,结果这少女真的被轮奸了。三、一个轻生的男人登上高处要跳楼,楼下有成百上千的人围观起哄,“鼓励”轻生者跳下去。有的,还弹起了吉他“助兴”。最后,这男人真的跳了楼,死了。
这仅仅是一天曝光的事。我几乎天天看《道德观察?一鸣论道》。其中所披露的内容,固然不乏对有德良民的表彰,但比重最大的却是对恶官、恶民、恶事的“展示”。这样的恶事不仅数量多,而且恶性的程度极大、品质极劣,堪称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但是,既有勇气又有正气大声疾呼的人,尤其是正视中国的道德已经滑坡到惊人地步的人,特别是既认真又动心地想办法、出主意的人,还有多少?最后还会有没有?
为此去喊、去讲、去写的人理应很多,如位高或位低的仁人、好人。但这其中就应当包括而且必须包括文人!当年有个“极左”口号叫做“拿起笔,做刀枪”。搞“极左”(包括品质极坏)的人,确实把笔(如写大字报、写批斗稿)化成了刀枪,而且那刀枪确实有巨大的杀伤力,足以把老舍、傅雷那样的大德兼大才之人害得自杀。那样的坏东西(包括坏文人),也有“脑萎缩”之病,症状是真德真智的干瘪,伪德(假“无限忠于”)、伪智(假“革命口号”)的肿瘤肥大。
不过,那样的文人中,文盲、半文盲、亚文盲、佯文盲占得比重颇大,只配去搞野文化、愚文化、俗文化、浅文化、陋文化。要他们真懂道德、真有道德,即使打他三百大棒直至打死,他也写不周正“道德”二字。
今天时代进步了,文化起飞了,学士、才子多了。单是有颇高学历、学位、职称、声誉的人,以及他们写出的文字制品(包括文学作品、学术作品、理论作品、探古作品或宣洋作品),就大有“天下第一、举世无双”之势。这当然好得很,为国争了光。但是偏偏他们的大脑仍有萎缩感,仍有偏瘫感。易言之就是:他们即使有千种优势(如学识优势、文采优势、获名取利的技术优势),唯独在发挥或释放德育能量的事上,才干太少,本领太低,有时近于根本性的无能、无力。
眼下中国的文业,即使大智之人有谁能在提高国人道德素质的事上产生出了真效应?如搞教育的人,提起智育(还有“美育”)的事上大有学问或本领,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尽兴。但一提到德育,除了懒洋洋地或故作高明地讲些“德育技巧”“德育作秀”之外,实在没有将德育付之实施的真切能力。号称“德育专家”“德育学者”的人,写出的“儿童读物”式的文章或书籍,老实说,在真实品位上大大低于古代、前代的通俗童蒙读物如《弟子规》!三言体的《弟子规》,不足千余字,若是让今天的青少年背诵下来,并身体力行,其功德足可以抵得上今天的多部德育专著、千场道德讲座!
今天并非没有专讲或兼讲道德的名人或名著、名言,近来还日渐增多。首先应当说,可钦可敬。但有两点仍可商榷:一、用大量的学问、语言淹没简明的道德本身,能否真的使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实实在在地提高了道德素质,切实地有了美好德行?二、将道德演化为一种对道德的“讲技”“写技”,其掌声效应、签名效应与听众、读者本身的道德素质提高有多少真实效应?
我绝对尊重甚而敬重各种学问,包括专门宣讲道德的学问。但我又认为讲学问时就专讲学问本身,讲得越生动、越漂亮越好,但要做些声明:学问只是学问,属于智育范畴。而别人听了、读了之后,能否使之产生“德化”效果?未必。关于道德,“讲”至多只是一种参考,与可信、可行的距离很大。打个比方说,一个搞了百场“道德讲座”的人,虽然掌声效应也是一种价值,但请来一个确有实德真行的人(哪怕他是文盲)站在台上,对台下的少年儿童很动情地讲了几句简言如:“孩子们呀,你们一定要学好呀,要当个有仁有义的人呀,千万别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缺德事呀!我求你们啦!”台下的孩子可能没有掌声,哪怕这些孩子仅仅实实在在地掉了几滴(哪怕一滴)感动之泪,这样的德育效应就可能胜过台上名人的千倍万倍。
学问可以玉成学者,但未必能造出德者。
眼下是上千种、上万种能者(包括良性能者、恶性能者)日益增多的时代,又同时是德者(包括位高德者和位卑德者)日趋稀少甚而濒危的时代。“圣人出,黄河清”。今天我们举目就可以看到,动身就可以磕头碰脑地接触到各式能人,但却很难寻到一个或半个圣人。我说的圣人,不一定是伟人、巨人、名人,老百姓中也能出圣人。清末有个山东乞丐武训,受苦受辱一辈子就是为了办“义学”,让受穷受苦的孩子学文化。这样的人,曾在上世纪50年代被批判得很臭。但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却将武训誉为圣人。世界性的《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