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及其影响.pdfVIP

学衡派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及其影响.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卷第4期 Vo1.2.№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2月 文章编号:10009—1971(2OOO)O4—0069—05 学衡派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及其影响 ●张 越 (北京师范大学,j匕京100872) 摘 要:五四时期,学衡派十分重视对历史学性质问题的探讨。论者从学科性质、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综舍分析。一 方面强调历史学的相时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历史学的科学性。他们的观点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一家之言,不仅对深入探讨历史 学性质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影响到了对其他有关史学理论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学衡派;历史学;科学 中圈分类号:髓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history by the School of Xueheng and their influence ZHANG Yue (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Al,螂 :峨 theMay4tlMovem~t,the school 0f d1algpajdI蛾 at~fiontothenatltmdhistory.1fb留咖曲 itsmltsivity帆 ∞e hand,andIeo0 捌 its eci印 6 ∞the 0th盯,bym出rIg St cc~nprehensive analysis Onthe n审 0fthe邮bjed,im recognition~lity, andmethods 0fre∞凹ch,dc.Theirviews irdlt~tial atthetime~tl nol onlyprotnotedthedeepening曲Jdydthenaturedhist~, also afected。 啦 viewsin oer related historytheories. 1g~words:$ehod 0fXuehe~g。history。ecia1oe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有影响的学术群体,即人们称谓的学衡派。学衡派因创刊于 1922年的学衡》 杂志而得名,办刊的主要人物是吴宓、梅光迪、胡先骗等人。《学衡》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对当 时的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一些具体内容如白话文学、浪漫主义、实验主义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吴、梅、 胡等人,均曾受业于美国人文主义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在思想上深受白璧德人文主义理论 的影响,“主张文学的既定规范和纪律,强调中庸、理性和节制。尤其主张对古典知识(特别是是古希腊以 来的先哲智慧)的继承和借鉴,在古典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化新知,实现新的人文主义理想,创造新的 精神文明,并极力抵触、反对现实主义的各种新潮流”【1 J。学衡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时,致力于提 倡人文主义,重视传统价值,强调理性批判,很容易被视为守旧与保守的角色而遭抨击。事实上,学衡派 积极地介绍和引进西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文化,“特别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特 别强调引进西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必须适合于中国之需要”【2J。“一方面他们不同于激进派,而是 更多地倾向于尊崇和维护传统;但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守旧派之复古,而是主张汲取和融化西方思想文 化”【3]。学衡派没有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最后出现一个似乎是全然失败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学衡 收稿日期:2000—08一lO 作者简介: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2卷 所提倡的思想与时代潮流相左”,“学衡杂志对建设‘新文化’的问题虽不乏相当可取的看法,但因其思想 中心体系与时代思潮主流相违,难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兴趣,不易得到广大的共鸣”L4]。 学衡派史学家多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主要有柳诒徵、缪风林、张其昀、陈训慈等人,还包括张荫麟、 陆懋德等不在东南大学任教的史学家。早在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称)文史部就以柳 诒徵、徐则陵等人为主成立了史地研究会,并于次年创办了史地学报》,缪风林任总编辑。学衡》、史地 学报》等杂志集中反映了学衡派的史学主张和研究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学衡派史家,他们的 许多主张和观点并不一致甚至相悖,笼统称之可能并不十分准确,这里只是就其主要观点相同或相近的 归纳到一起进行简要论述。 了解了学衡派的以上情况和特征,有助于考察学衡派的史学思想。学衡派所关注的是中国的学术和 文化,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查学衡》杂志,其史学研究论文占有相当大的比 例,而且对史学理论方面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在以新历史考证学为主流的五四时期史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