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登革热(Dengue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和发病人数呈不断扩大和上升趋势。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登革热本地疫情时有发生,为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传染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依法科学、综合治理、分级分类”原则,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和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及时发现和控制输入疫情,有效阻断本地传播,做到发现一起、控制一起,避免出现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病例,最大限度降低重症、死亡病例发生风险。

二、病原学特征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5—55nm,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型、DENV-2型多见。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11kb,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pH值小于3的条件、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三、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

(三)潜伏期。

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四)传染期。

感染者在发热期及前后1—2天对媒介伊蚊具有感染性,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病毒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六)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七)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具体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四、流行风险地区分类

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分布情况和活动期长短、既往本地疫情发生情况和疫情规模等因素,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登革热传播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Ⅰ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Ⅱ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五、病例报告与管理

(一)病例定义。

1.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参见《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2.重症登革热。出现严重出血、休克或严重器官损害的确诊病例。参见《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3.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按感染来源地,将确诊病例分为境外输入病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低价建网站05376666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