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docx

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媒体时代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

陈浩男,刘红萍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态遗存。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类非遗最本真地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活环境、文化特点甚至经济发展情况,是历史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的体现。在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手工艺类非遗中蕴含的造物理念和人文精神,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

众多学者指出,传播是实现创新性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手工艺文化的大众传播,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感知、参与并应用非遗,这其实就是最好的生活化传承。在新媒体时代浪潮下,探索非遗在新常态下的新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省各民族在迁徙和演进中创造了生态多样、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国家级名录42项、省级名录429项。这其中,省级以上手工技艺类非遗有110多项。比较有名气的包括桦树皮制作、赫哲族鱼皮制作、鄂伦春族兽皮制作、绥棱黑陶、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哈尔滨红肠,以及各色龙江传统饮食制作等技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展览展示传播、节事活动传播、生产性传播、校园传播、学术传播等。例如:2021年正式开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2-3];2020和2022年成功举办黑龙江冰雪非遗节;2018年、2021年分别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大赛、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设计创作大赛;建设25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此外,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探索新媒体非遗传播,2021年下半年在公众号中开辟非遗专栏,宣传知名度较高的、代表性强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但总体来说,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播仍然是以传统传播方式为主,新媒体媒介运用不足,传播力度相对较弱,传播受众有限。

3.1.1政府扶助文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政府主持、多方参与的一项工作。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多措并举,例如,建设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冰雪非遗节,扶持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进校园等,在电视、广播、报纸、官网、微信、微博等媒体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传播渠道,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发布平台“极光新闻”合作,共同打造《龙江非遗故事》系列融媒体直播活动,传递龙江声音,弘扬龙江非遗。

3.1.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概念,是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普及而衍生出的一种传播形式。新媒体主要以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直播、综合信息服务应用程序、网站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媒介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以其高效便捷、互动性强、易普及、个性化等优势备受现代人青睐。在非遗传播实践进程中,新媒体传播非遗的优势日渐凸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依托极光新闻APP,整合全省县市融媒体中心力量,构筑了“新闻+政务+服务+特色产业”模式[4]。

3.1.3传播受众偏好变化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愈发智能化,阅读信息的习惯更加碎片化和快节奏。新媒体传播方式十分符合公众获取和阅读信息的习惯。随着手机移动端成为获取信息的第一终端,微信、微博、媒体APP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快速上升,新媒体的影响力日趋深化。调查数据显示,有近70%的公众表现出对新媒体技术的兴趣,近63%的公众希望非遗传播能跟随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步伐,开拓抖音、头条号、微博等。60%以上的公众希望非遗产品能够实现线上销售、直播带货[5-7]。

3.1.4社会多元参与传播

在传播主体扩大,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政府、媒体、高校、有关企业、社会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热爱团队及个人等组成了一支社会多元参与的传播队伍,全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传播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更是实现了市场化、品牌化传播,例如,以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企业秋林里道斯,在市场经济和地方性文化生态中发展壮大。通过生产使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在受到广大群众喜欢的同时,也进一步使其拥有深厚的民间传播基础。

3.2.1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衰落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手工艺生产关系被现代工业的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威胁而显得岌岌可危,商品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并且不可逆转的速度代替自然经济。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手工艺正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有些甚至濒临失传。例如,鄂伦春族的兽皮制作技艺,随着农牧文明的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