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二郎山红花会信仰研究综述.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岷县二郎山红花会信仰研究综述 考察的价值基础 2012年夏天,作为北京音乐学院的领导,我们的15名学生和我们的团队来到三个省收集流行音乐。这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他们的研究方向不同。不同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协同作业, 对同一音乐事项进行考察研究, 从不同的专业视域得出不同的结论, 是此次考察的初衷。学院领导为博士生的系统学术训练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 也为我们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次西北之行主要考察了青海花儿、青海平弦、兰州鼓子、二郎山“花儿会”、通渭小曲、秦安小曲、西安鼓乐、华阴老腔等民间音乐。在考察过程中,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给学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狭窄的上山道路、熙熙攘攘的人群、极富民族特质的、嘹亮的歌声, 尤其是民众对花儿的酷爱, 无一不撼动着学者的神经。 考察结束后, 学者通过细致的文献工作发现, 学界对“花儿会”研究颇丰, 但从信仰层面进行剖析的研究尚不多见。 于是, 学者选定二郎山“花儿会”这一音乐事项, 从“花儿会” 是先秦社祭遗风这一视角, 联系学者本族的音乐事项进行研究。不妥之处, 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 福建省二郎山“花卉节” (一) 关于对对象地区的认识 “花儿会”究其起源于何时?在什么样的社会抑或族群背景下产生?这是学界研究花儿这一音乐事项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学界对于花儿的渊源所持观点如下: 1. 武宇林为代表的观点认为, “洮岷花儿”源于古代羌族、藏族的祭山会。因为洮岷地区原为古羌族的居住地…… “花儿”会是既祭山、又唱山歌, 既娱神、又娱人的盛会。 2. 景生魁在《啊呕令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认为, 洮岷花儿是古羌族民歌的遗音, 是伐木者的歌, “啊呕令”是宕昌国的民歌。 3. 杜亚雄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 花儿会原称浪山庙会, 1953年朱仲禄先生在《花儿选》中把这种庙会称为花儿会, 这称呼后来为群众所接受, 亦为学术界所采纳, 现才称为花儿会。同时, 花儿会与先秦祭高禖1有着渊源关系。 4. 据《岷州志》记载, 花儿会旧称湫神庙会、扭佛爷, 每逢农历五月十七, 岷州 (即岷县) 一带祭祀十八位湫神。 其他关于花儿起源的观点还有“洮岷花儿形成于商周, 正式命名为花儿最迟在魏晋”, 花儿产生于明代等说法。 上述所列举观点均认为洮岷花儿会与西羌族群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 杜亚雄先生更是进一步指出花儿会与社祭仪式有关。那么, 洮岷花儿会、西羌氏族集团、社祭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有, 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 是本文所探究的关键点之一。 (二) “布王神会”—人文生态 岷县位于甘肃省中南一带, 距离省会兰州约200多公里, 交通较闭塞。但正是这种交通环境反为民俗及其所伴生的音乐文化事项提供了相对完整的生存空间。岷县旧称岷州, 1913年才改为岷县, 沿用至今。据《岷州续志》记载, 岷州岁五月十七日, 十八位龙神上二郎山, 其活动是“先期, 决渠引水, 灌通衢。是日, 舁神者皆少年, 赤足跳跃泥中, 欢呼若狂。”花儿会旧称湫神庙会、扭佛爷, 每逢农历五月十七, 岷州 (即岷县) 一带祭祀十八位湫神, 目的是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祈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等。祭神的同时举行“花儿会”、 唱戏等活动。解放后由于某些特殊的政治因素, 十八位湫神出巡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湫神庙会的世俗性产物—— “花儿会”却成功地保存下来, 且在民间呈越演越烈的趋势。 杜亚雄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 “花儿会”与先秦祭高禖有着渊源关系。要研究二郎山“花儿会”的音乐, 势必要对“花儿会”的原型进行细致的研究, 厘清“花儿会”与湫神庙会、先秦祭高禖之间的关系, 把握住观念层面上的东西, 才能更好地对观念的衍生物——花儿的音乐进行研究。 7月5日晚, 我们来到位于甘肃省定西市的岷县——中国花儿之乡, 考察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是当地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八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山歌。根据流行地不同, 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等类型。‘花儿会’是‘花儿’的演唱场域。‘花儿’演唱场域传统上被称为‘唱山’或‘山场’, 把参加‘花儿会’叫‘浪山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一带, 以洮河为界, 根据旋律的不同分为“南路洮岷花儿”与“北路洮岷花儿”两派。“南路洮岷花儿”在民间又称上路花儿, 流传区域以二郎山为中心, 主要在岷州 (今岷县) 、宕昌一带, 其曲调称为铡刀令 (又称阿欧令) ;“北路洮岷花儿”在民间又称下路花儿, 流传区域以莲花山2为中心, 在临潭、临洮、康乐、卓尼一带广为流传, 其曲调称为两莲令。2004年3月, 岷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2006年,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