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中消极经验之研究
学习中消极经验之研究 关键词: 消极经验;中间状态;积极经验;教育 摘 要: 学习并非是单纯的快乐,总伴随着使之成为可能的困惑、激愤、惊异和痛苦等消极经验。学习中的消极经验及其意义,日益受到乐学思想的忽视或遗忘,需要重新加以探讨,认识学习中的消极经验和积极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消极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更为根本。 中图分类号: G400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1 Study of Negative Experience in Learning PENG Zhengm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Key words: negative experience; intermediate state; positive experience; education Abstract: Learning is not a pure happiness, but always accompanied by negative experience such as confusions, frustrations, surprises, and pain, which make learning possible. The negative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education have been ignored by the concept of willlingness to learn, and they should be discussed again. Learn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experience. The negative experience is more essential to learing. 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变化;意味着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无知到知;意味着经验的更新和成长。同时,真正的学习也意味着学习者迄今为止的经验面临问题,并必然会产生一种困惑、激愤、惊异和痛苦等消极经验。这种消极经验,就像一把斧子,劈开了趋向于固化的以前的经验世界,从而为同化和顺应新的经验开辟了空间。没有这种消极经验,真正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对教育来说,教育者能否引发学生这种消极性情感,将是教育成功即真正的学习发生的关键。 一、学习中的消极经验的古代阐释 在儒家看来,人的学习对君子的生成来说具有一种本体意义: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君子。当然,儒家的学习概念较为宽泛,包括“学”(狭义上的学习)和“习”(温习和实践)或“知”和“行”两个部分。按照孔子的理解,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根本,即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这种学习,孔子认为,并不是单纯的快乐学习,而是会遇到“心求通而未得”(愤)和“口欲言而未能”(悱)的消极经验。教师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开其意”和“达其辞”(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否则就不会产生学习。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尽管在孟子看来,仁、义、礼和智皆人所固有而非外铄,但学习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由内而外的自动显现或生成,而是需要艰辛的努力。“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但要达到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本然状态,却需要 “强恕而行”[1]501,需要我们为了保持作为一个人(即“践形”)而不断奋斗。对于这种本然状态,孟子认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操则存,舍则亡”。没有这种努力的“求”和“操”,学习和修身是不可能的。在孟子看来,人很容易沉溺于惰性、情欲以及社会的习俗之中;学习意味着对自己的惰性、局限和意志薄弱的挣脱或超越,因而学习总是伴随着忧患、困穷和拂郁。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等人之有所成就,也是因为他们从艰难困苦中奋发努力的结果。因此,学习绝非一种安乐,相反,人有可能“死于安乐”,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儒家看来,尽管天命之谓性,一切为我命中本有,但是“修道之教”仍会受到来自人欲、惰性和习染的干扰,因而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充满艰辛和苦痛的过程,需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敬畏态度,一种去除昨日之我的“日日新”的勇气。这种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的勇气和态度,产生于一种忧虑和耻辱的消极性体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1]134,这难道不令人忧虑吗!“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