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误区.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误区

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误区   网络新闻报道是网络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相关新闻报道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对事件当事人或相关责任人形成舆论压力,促使事件的解决。此类新闻报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新闻网站,包括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监督报道;另一类是个人网站或主页、论坛、社区特别博客等自媒体的监督报道。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取向问题也必然存在。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是指始发于网络的舆论监督事件,因此新闻传播主体指数量巨大的普通网民。网民不同于传统媒体组织化、专业化的传播者,网民自己就是新闻传播的把关者,其传播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因此,他们对于新闻价值的取向也会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诸多特征。   过分追求时效性,忽视信息的准确性   网络舆论监督报道的时效性显而易见,网络技术在为及时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资源的丰富性。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报道把这一标准发挥至极限,则极易走向极端。为了吸引受众、制造轰动效应、追求高点击率,淡忘了“速度往往是准确的天敌”,盲目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在缺乏求证和思考的情况下,把一些刚刚发生、未经核实的新闻发布出去,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谣言当做事实来报道,使网络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和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场所。   2008年12月2日,荆楚网刊登《网民爆料称河南新乡市设11个副市长,副职扎堆超铁岭》的报道,此报道来源于当天荆楚网东湖社区网友“朝北”的爆料:称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编制比铁岭还多了两个,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6个调研员。①顿时,新乡市被网民称为“中国最多副职城市”。第二天,新乡市政府就此事作出回应,在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新乡市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情况的说明》以辟谣,称“新乡市政府实际上只有副市长8人(其中1名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1名国家机关挂职副市长)、市长助理4人,而副秘书长中5人为兼职、1人为挂职,至于调研员、副调研员为非领导职务。因此,帖子所发内容不准确,仅笼统地均说为副市长及政府领导,给广大网民造成误解”。报道为了追??时效性而造成信息的失实,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报道还发生在汶川地震期间。5月20日,一标题为《绵竹团委书记范小华挪用救灾帐篷打人导致车被掀翻》的帖文,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该帖描述到:“一个70岁左右的太婆看见有人在五一广场上搭建救灾专用帐篷,来人开着车牌号为川BD3732的现代车。觉得很奇怪的太婆上前问了几句,结果被一个很拽的女人扇了几耳光。周围的人去帮太婆,又被四个男的打了。最终这帮人在广场上惹发众怒,上百人上前主持正义。事件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其间现代车多次被砸,最后被掀翻在地。”尽管很快就有网友查证出川BD3732的现代车主,是家住江油市中坝镇花园中路的范小华,并不是身为绵竹团市委书记的范晓华所为,但这样一个不实报道使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范晓华,斥责她利用职权挪用救灾帐篷,更逞威打人,最后迫使共青团四川省委迅速将此事上报四川省委宣传部,请求有关部门协助澄清谣言。   冲突性把握失当,报道出现非理性倾向   与传统媒体客观、平衡的报道法则不同,网络舆论监督报道似乎偏离了客观、中立的报道模式,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过分强调事件本身的冲突性,网民甚至自己通过叫骂与争吵来为事件添加冲突性元素。网络新闻报道中充斥着情绪化甚至偏激的言论,这容易引发网络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进而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并对公民的一些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和侵害。目前,由于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律约束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它与网络暴力之间无法清晰地界定,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主要表现形式有“不文明的粗口”、“人身攻击”或“失去理智”等网络行为)。   从网络上关于李明佳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中语言的情绪化倾向造成的“网络暴力”。李明佳是济南大学法学院2007级学生,因被指在百度“仙后”吧作出侮辱周总理的回复,遭到网民的攻击,诸如“李明佳,原来不是好东西”、“李明佳滚出中国去”等字眼充斥于论坛和网民的博客日志中,尽管最终证明李明佳是被冤枉的,但网上责骂与人身攻击给李明佳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接近性失度,报道呈现媚俗化倾向   网络新闻媚俗化是指网络媒体运用醒目、夸张、刺激之词报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的事物,利用大众猎奇心理,片面夸大新闻事实,意在追求感官刺激,造成轰动效应,从而吸引受众眼球,借以提高点击率。激烈的竞争使受众成为媒体争夺的对象,贴近受众、尽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但是,过分追求点击率,导致网络媒体变满足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