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凤凰”“永久”渐行渐远背影
“凤凰”“永久”渐行渐远背影
“走私”自行车
徐赛虎
“赤脚医生”陈原决定再去王直平家借一次自行车。陈原相信,这次王直平会借,因为前两天刚给他看了病。
陈原到王直平家时,生产队长已在那儿了,他也要借王直平自行车。崭新的上海产“永久”已经从地上搬到了正堂的粮柜上,用一块破被单罩着,铮亮的钢圈透过破布洞很是闪眼。
陈原看到,王直平正在冲着生产队长大吼:“借车是不可能的事!老婆可以借,自行车不可以借!”
陈原一看这架势,就推着自己那辆断骨架的破车悻悻离开了。
整个生产大队,就三辆自行车。陈原的这辆破车,还是刚做赤脚医生时,父亲从南通县城里托人用旧车凑起来的,现在破得只能推着走了。
1974年的苏北农村,很多东西要凭票供应。以陈原的能耐,根本就弄不到购车“计划”,而黑市上一辆“永久”或“飞鸽”要300多元。
但亦脚医生的工作让他不得不弄一辆自行车以代步,再有,自行车也可以当个毛驴使唤,从外地驮几百斤猪饲料。
陈原决定给上海的两个“工人阶级”姨妈写信,托她们从上海弄一个“自行车计划”。信是在春节前写的,回信却到夏天才收到。
陈原带着200元钱,辗转来到上海。当时买到车的心情已经忘了,只是想赶快回家,家里的活不能歇。买车180元,已是他家一年半不吃不喝的收入。
但还不能从十六铺坐船原路返回,码头查得紧,上海计划内紧俏物资不能随便流到外地。陈原只好从上海江苏路骑车到大场镇,在小姨妈家休息一下,带上一些干面饼,再骑车到江苏的浏河港,乘每天一班的小火轮摆渡到苏北海门的青龙港,再走一半的路才能到南通。人是累,但这样可以逃过上海的检查。
南通与上海的相对距离约300公里。陈原到了江北已是徐夜,路不熟,天又黑,他越骑越快,买了新车的油然自得心情,早已不见了,剩下的是一路担心,怕遇上个坏人,把铮亮的新车抢了去。
他想打着响铃壮胆,但又怕车铃声把坏人给引过来,况且打铃过多也许会把新车铃打坏。直到他看见自家茅屋时,他才敢把铃声打得震天响。
如今,陈原已换了三辆摩托车,女儿要不是因为油价涨得厉害,也早已买了汽车。但陈原的老婆却说,骑摩托是省力了,可心却不省,老是担心出交通事故!
第一次远行
顾 怡
12岁,我拥有了平生第一辆“凤凰”自行车。从那开始,自行车便与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结伴而行了。我骑遍于我随母亲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庄。这个村子离上海很远,而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骑到那里去。
小学毕业后,我去了镇上读中学。忙碌的高考备战令我压抑而厌倦,我渴望外面的精彩世界。于是,有一个周末,我骑上“凤凰”,直奔上海市区。
究竟有多少距离,往返需要多少时间,中途会不会爆胎,这些我都全然不顾了,“走出去”的冲动令我没有丝毫退缩。
我如天涯孤客一般,驶上了平坦的318国道,视野被蓝天、绿野、小溪全全包围,我亲切地感受着江南“鱼米之乡”的静谧和典雅,空气中的芬芳令我陶醉,一切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惊喜。
我看到了插着“土地征用”牌子却又荒草丛生的土地,鸟儿在高压线上停歇,摩托车倏地从我身旁开过。我也闻到了田野间透出的那股工业味道。长长的烟囱喷云吐雾,工厂门口五星红旗和其他旗帜一同飘扬。
那是1995年的春天的所有经济的因子都在萌动,我看到了比课本上描写的更鲜活的图景。
头一两个小时,双眼的兴奋完全淡化了身体的疲惫,但渐渐地,这变成了一场与自我的较量。体力在慢慢透支,而心中的那个终点却贪婪地不断变远。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通向我未来的路,绝不能半途而废。
此时,天色渐黑,三个多小时的骑行已经令我疲乏不堪,而我不知道终点究竟在哪里,于是恋恋不舍地停歇下了脚步。当我折返的时候,我牢牢地记住了那个地方,作为我第一次远走的纪念,也为我下一次出发做好印记。
后来,当我看到《17岁的单车》这部电影时,发现原来在青春的记忆里,总有自行车抹不去的影子。
那些岁月的碎片
吴芳兰
(1)四张自行车票办好了婚事
黄师傅(凤凰自行车厂下岗工人):
自行车票,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知道,但是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有张自行车票,无疑是亲戚朋友羡慕的对象。
我参加工作的1981年,穿着安全生产的工作服,走路腰板都挺得格外直。当时的月工资只有36元,而一辆“凤凰”需要132元,但一张自行车票可以卖到80―120元。
1986年我结婚时,搞到了四张自行车票,把婚事办得体体面面,添置物品、酒席,车队都不在话下。
当时结婚时兴“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而自行车最好是“永久”的,讨个好口彩,“凤凰” 有飞了的意思。我送给未过门妻子的就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