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pptVIP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对文本中心论和形式主义批评的修正,但有矫枉过正之嫌。 首先,它重话语分析而轻物质实践,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其建构论倾向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批判力量。 其次,它倾向于把文学文本政治化,倾向于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而对文学文本本身的诸多特征视而不见。“政治正确”变成了文学评价体系中的首要标准,文学批评降格为政治批评的附属品。 再次,后现代文学理论是解构大于建构,批判多于建设,因此这一理论思潮中隐藏了导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正像后现代的流行语所表述的那样:“怎么都行!” 思考题 1. 什么是后现代文学理论?后现代文学理论有哪些特征和局限性? 2. 我们的文化身份是先天存在的,还是人为建构的? 3. 如何评价文学和文学批评中隐蔽的性别歧视、阶级剥削和种族压迫的问题? 4. 如何看待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5. 如何评价后现代文学理论对经典文学和文学史的解构? 混杂是文化模拟的必然策略 “混杂”概念源于巴赫金,旨在从内部否定某种单一的、权威的声音。它是话语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交状态,一种过去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相互交错的时刻。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和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又通过文化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第三空间既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独立于殖民与反殖民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一个矛盾的、混杂的、不断进行差异生产的意义空间。 霍米·巴巴 《文化多样性与差异》 评价 后殖民批评是后殖民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旨在通过对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反思并批判西方文学中隐蔽的殖民主义话语。殖民主义话语是一种僵化重复的二元对立模式,具有种族主义的压抑性和排他性特征。在强权话语的干涉下,东方、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妇女在无形中被他者化了。无论在殖民主义话语中,还是在被殖民者的精英话语中,都存在一种帝国主义式的强权逻辑,被殖民者,尤其是来自底层的被殖民者,常常要承受无法言说的苦痛。一种混杂的模拟策略,或许有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建构彼此渗透、相互平等的“第三空间”。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怀特 理论背景 新历史主义 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兴起的文学理论派别,于9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主张通过特定时期的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相互阐释,来解读文学作品并阐述其复杂意义。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1943— )和怀特(1928— ),前者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莎士比亚的谈判》等,后者有《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形式的内容》等。 一、文化诗学 第一,新历史主义批评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批评而言的。它首先批判了旧历史主义的独白话语。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既不是政治的传声筒,也不是彻底的破坏者,作为戏剧性地表现反抗的舞台,文学仅仅是调节社会冲突的安全阀。 新历史主义主张文学研究应平等对待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主流历史话语与边缘化的轶闻野史之间的关系,因为既不存在连续的、牢靠的历史话语,也不存在明确的、稳定的文学话语。 第二,文化诗学反对形式主义批评。格林布拉特试图在文学阐释中恢复批评的历史维度,重建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文学阐释的三个相关语境,即作者创作的语境、读者接受的语境和批评者阐释的语境。 旧历史主义 旧历史主义批评反对文学研究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主张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客观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义。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是时代精神和社会状况的反映,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作者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 旧历史主义批评似乎走向了极端。一方面,它倾向于把主导意识形态当成道德、知性和审美上令人满意的知识与信仰结构,致力于发现唯一的政治图景,遮蔽了社会内在的冲突;另一方面,它往往把文学作品作为孤立的研究对象,把历史语境视为一体化的背景,忽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多层次的复杂性。 作者创作的语境 包括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意图、社会处境、文化氛围等首先,作者的过去只能以文本的话语形式(传记、回忆录、书信、报告、访谈等)得以再现或讲述。其次,各种文本之间相互挪用、建构了作者写作时的“互文性”网络,这些混杂的话语影响了语境的构成。再次,历史语境塑造了自我,自我是多种历史合力博弈的产物。 读者接受的语境 旨在研究不同读者群欣赏作品时的社会心理和接受效果。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谈判》中提出,戏剧结构和戏剧性修辞会有效地消解它的颠覆效果。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王权的贪婪与暴力激起了反抗也带来了惩罚。 阐释的语境 指批评者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如何直面自我在当代批评中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