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04.docVIP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04.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2015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04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04) 内容: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主备人: 栾建云 审核人: 王凤 班级: 姓 名: 2015年2月8日 一、基本篇目: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 秋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夜雨寄北》 《论诗》 二、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诗人情感及艺术手法。 3.品味鉴赏优美词句。 三、复习重点:能够熟练背诵、默写古诗。 复习难点:品味鉴赏优美词句。 四、典型示例: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 宋 (朝代)的 范仲淹 (人名),其中“渔家傲”是 词牌名 ,“秋思”是 题目 。(2分) 2.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 异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下片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 思乡 的思想感情。(2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分) 2 .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在外游子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尾联抒发了作者 思乡 的感情。(2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五、练习巩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题目中“酬乐天”是什么意思?(2分)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 B.颔联用“烂柯人”之典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 D.“长精种”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请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甲】论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①未休。尔曹②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 ①哂:讥笑。②尔曹:你们。 1.【甲】诗中“ ”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 ”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2.【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