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地位变迁 .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地位变迁

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地位变迁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教师的存在也历时久远。中国古代官学由朝举办、管理,大致可分为中央、地方官学两类,是王朝控制思想、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场所,在教育上居正统地位。官学教师有些类似现在的公办教师,回顾其历史发展变化,对我们理解认识当今教师现实问题、探索教师制度改革与发展道路,或不无启示。 一、先秦之师与师道 在我们现代认识中,教师与学校紧密相连。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学校起源很早。《大戴礼记“龙、夔教舞”,《尚书“典乐、教胄子”,似五帝时已有学校。殷墟卜辞中有关于大学的记载,西周金文中也出现了学宫、小学、辟雍,学宫即当时的大学。典籍中关于三代时的学校的记载较多,尤以西周制度为详。概括说来,西周学校有国学,设在王都,又有小学、大学之分:有乡学,设在郊外,按行政等级又有校、庠、序等的区别。 周代学宫所教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官员实施统治的基本知识技能。文献中所见之教师,一为师傅保,由君主领主为子弟聘选年高位重、德劭学优者为之,有监护及教诲之责;另一类为乐师,掌教乐舞歌诗。学者认为,西周教师之所以称为“师”,是由军职的“师”移植而来的。西周金文中所见之师,既是军政官员之名,又是教育官员之名。周代政教合一,文武不分,贵族子弟既习礼乐诗书,同时接受军事训练,所教者既有武官师氏,也有偏重文化传承之乐师。师为官吏,官师合一,这也是学在官府的含义义之一。 周代学宫为封建国家培养贵族治国者。为师者首先是通晓礼乐诗书六艺者,其德行也是重在这一点。而周代家国一体,礼乐对政治、社会生活有全面的维系作用,因而礼乐诗书不仅是具体的文化知识,其中蕴含着持国之道和治理天下的理想。在周代宗法封建制下,贵族不仅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学术文化也被他们所垄断,自命为“君子”。作为君子,要以其德行、言语、容止、动作等表率下人,这当然也是为师者所应有之义。《国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臣民有义务规谏君主,其中包括了为师者之谏。因而为师者不仅职在传授礼乐,并有责任向君主提供基于道义的政治批评。《礼记》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主对学的重视、对师的尊重由此而来。概而言之,通晓六艺、以身率教、规谏君主、地位崇高是周代师道的重要内涵。从源头上来看,中国教师地位极尊,这与古希腊雅典时代一般教师地位卑微、常由奴仆来担任相比,显示出东西方教育传统一个较大差异。 春秋后期,礼坏乐崩,王官失守,学术下移。孔子设学授徒,有教无类,影响极为深远。战国百家争鸣,各言其道,亦授徒传道,私学蓬勃兴起。齐国稷下学宫是当时东方文化学术的中心,学者不治而议论,各收门徒,自由辩论,来去自由,相当于齐国官方的一个养士机构。诸子百家相互竞争,其学术是对前此王官学术体系的更新、重组与发展。其以道自任、以身率教、积极参与政治,受时人尊崇,可以说大体仍然延续了周代师道之传统。 二、秦汉以降的官学教师 秦任法治,重吏道,禁立私学,以吏为师,也可说是“学在官府”的恢复。而师降为吏,仅供君主驱使,不得以道义相抗,其地位已不同于先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兴立太学,地方设文学官以推行教化,其官学建置奠定了后代官学发展的基础。随着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及皇帝制度的建立,君主政体日益强化。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官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养士”,即为国家提供官僚后备人才,其产生、发展与衰落几乎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官僚帝国相始终。官学教师是官僚体系的一员,统称“学官”或“教官”,其设置职能、资格任用、考评奖惩、待遇地位等方面有一套制度来规定,其作用的发挥、地位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僚制度、官僚身份的制约。 从设置来看,以中央官学为例,官学教师由简趋密。汉代太学仅有博士,以其中一人为祭酒。西晋国子、太学并立,国子博士下又设助教。北齐承北魏制度,设国子、太学、四门三学,各有博士、助教,又置国子寺作为中央官学管理机构,国子祭酒成为机构之长,下设五官、功曹、主簿、录事等僚属。这一体制为隋唐所承袭,祭酒下又设司业作为副贰,丞、主簿、录事为属官,还有众多胥吏存在,中央官学管理机构趋向完备。唐代国子教师除博士、助教外,还出现了直讲一职,辅助博士、助教讲经。宋代国子监学官又出现学正、学录等职,这些设置基本为明清所继承。 再看其职能的演变。以博士为例,汉代太学博士有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职能,授经讲学只是其众多职能中的一项。西晋荀崧称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门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其职掌己明显缩减,向教学一端靠拢。到唐代,博士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