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佬”其实很中国.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个“美国佬”其实很中国.doc

这个“美国佬”其实很中国      在父母的眼中:“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在家乡人的眼中,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朱棣文,其实很传统、很中国。      “母校”珍藏他的英文墨宝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有一所朱棣文小学。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现任校长龚雪萍介绍,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经朱棣文本人的同意后,该校更名为朱棣文小学。   在朱棣文小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个个都是朱棣文的“粉丝”。副校长陆玲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朱粉”,她回忆说,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第一次来到朱棣文小学,那次是他应邀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讲课,抽空回到故乡探亲祭扫祖坟,顺便考察这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时隔8年多,陆玲对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好放暑假,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参加科技制作兴趣班”,陆玲说,朱棣文对此很感兴趣,他非常赞赏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译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善于解答问题。”此后,朱棣文的这个见解成为朱棣文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校还归纳总结出十六个字的“朱棣文精神”――追求超越、厚积薄发、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并以此作为学校精神。   陆玲介绍了朱棣文考察学校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学校请朱棣文题词,事先特意准备了宣纸和毛笔,没想到朱棣文傻眼了,这个“美国佬”面对自己老祖宗发明的书写工具,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十分尴尬。后来,学校临时找来了一支橡皮头的签字软笔,朱棣文这才“一挥而就”。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内,记者见到了这幅“墨宝”:“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 and as the first school, it is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a lifelong quest of 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 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 first step. (中文译义:“小学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第一站,愿学生们在这里学会热爱学习。”)题词通篇为英文,只有落款“朱棣文”为汉字,这三个汉字的书写水平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差不多,也是朱棣文惟一会写的汉字。      长辈眼中的“洋侄儿”很中国      在太仓市区新东街上的朱棣文祖屋旧址,这里立了一块呈打开的书页状的汉白玉纪念碑,介绍了朱棣文的家族历史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因编著《太仓近当代名人》一书和在侨办工作,凌鼎年十分熟悉朱棣文的家族史,并且见到过朱棣文。他说,朱棣文家的老宅在太仓城厢镇的新东街、明朝宰相王锡爵故居东面一两百米处,边上就是著名的致和塘。那房子现在已经被拆迁,印象中有好几百平方米大,前后有好几进,里面有楼。当地人介绍说,以前这里是太仓最有特色的老街之一,跟现在的周庄差不多。凌鼎年介绍,目前朱棣文在太仓还有些亲戚,主要是堂叔、堂兄弟、表兄妹等。   尽管没有在太仓生活过,尽管不会说中文,但曾经两次回乡的朱棣文,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凌鼎年清楚地记得,朱棣文第一次回乡是1998年8月,当时他是应上海嘉定一家研究所的邀请,去那里作报告。远在美国的父亲知道后,就委托他去太仓看看老宅。当时朱家的老宅已经被拆除,但拆迁前凌鼎年请当地电视台记者将这所房子的面貌全部拍了下来。于是,朱棣文拿到了一张刻有老宅视频的光盘。事后,朱家老宅遗址成了一块绿地,还做了一个纪念标志。   第二次回乡在2000年8月24、25日,朱棣文是带了白人夫人一起来的。他和夫人来到下榻的娄东宾馆后会见了亲戚。凌鼎年记得,朱棣文还单腿下跪,跟亲戚们合了影。第二天上午,朱棣文偕夫人来到祖居地考察,接着又一起冒雨前往太仓公墓祭祖,他同夫人都是虔诚地双膝跪在祖父的坟茔前,合掌作揖。看到祖父的照片,似乎发现了自己的生命秘密,开心地将照片放在自己胸前。   现年83岁的苏州大学退休教师金灼章是朱棣文的亲姑母,在朱棣文父辈的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原名朱汝宇,后来过继给了金家。“二姐朱汝华、三姐朱汝蓉,抗战前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北大做教授,后来又去了美国任教;五哥朱汝瑾,也就是朱棣文的父亲,也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也去了美国。包括朱棣文在内,我们一家共出了12个博士、教授。”   金灼章回忆说,朱棣文两次回国探亲,自己都和他见了面,大家交流时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在祭扫祖坟时,他完全遵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对我们这些长辈也非常尊敬,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像一个中国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