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杭州水利.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

PAGE  PAGE 6 苏轼与杭州水利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非凡。作为一代文学大家,苏轼也受限于时代环境,免不得“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局限。他毕生致力于仕途升迁,宦海沉浮,历经变迁,辗转多地任职,不算特别理想。不过好在苏轼既有仁民爱物的宽厚胸怀,又有勤谨务实的为政精神,因而,他在多次担任地方长官期间,政绩卓著,造福一方百姓。尤其是两次任职杭州期间,通过兴修水利而造福百姓的事迹广为流传。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担任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杭州地处江南水乡,以钱塘江和西湖而名闻天下。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钱塘江对杭州而言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杭州本为钱塘江入海口冲积而成的陆地,可以说没有钱塘江就没有杭州。忧的是,入海的江水是淡水,而回涌的江潮是咸水,这就造成杭州的地下水水质苦涩,难以下咽。   修复六井   好在杭州还有西湖。西湖本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大约在秦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曾经有诸多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第二次回杭州上任期间,为治理西湖而上书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除了美景,更重要的事情在于西湖是淡水湖,事关杭州人民的饮水。唐朝名相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建造六口大井,分布在城区的各处,引西湖淡水,供全城饮用。后来著名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更进一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但是天长日久,六井又渐渐淤塞废置。不想办法治理六井的话,老百姓日常饮水都非常困难。苏轼配合主管领导,找来精通水利的人主持修复六井的工作。挖沟换砖,修补罅漏,六口大井又焕发出生机,清流满溢。杭州人民依靠这六口重新整治过的水井,不仅日常用水无忧,而且平安度过熙宁六年的江淮大旱。苏轼曾写了《钱塘六井记》一文记叙六井的历史由来和整治六井的全过程。   疏浚盐桥、茅山两河   元?v四年(1089年),苏轼重回杭州上任,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任杭州知州。知州是“权知某军州事”的简称,“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知州品级都在二品以上,而且大多是深得皇帝信任的官员。仕途正处在得意时期的苏轼,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工作重心之一是兴修水利,疏河治湖。作为江南水乡第一重镇,杭州的农业、工商业无不仰仗于水源。解决水的问题,既是解决连年旱涝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航运畅通、物价稳定的长远措施。苏轼带领僚属对杭州的水形地貌做了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决定首先疏浚盐桥、茅山两河。这两条河是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要道,其中盐桥河横穿繁华热闹的城区,茅山河则绕经人口稀少的东郊,两河在城北相接,注入大运河,把内河航运与海运连成一片。但在涨潮时,海水挟泥沙倒灌,造成河道淤塞。苏轼利用钤辖浙西路兵马的便利,调集地方军,从元?v四年十月开始疏河,到第二年四月竣工,仅仅半年时间内疏浚两河长各达十余里,深八尺以上。一时之间,公私舟船通行便利,杭州百姓交口称赞,都说三十多年以来,从没有见过疏浚河道这么深这么快的。不过,钱塘江潮日落日涨,只怕过不了三五年,又将淤填如旧,前功尽弃。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苏轼采纳部下苏坚的建议,在两河南面交汇处建造堰闸,潮水来时关闭闸门,让挟带泥沙的潮水沿茅山河北去,潮平之后再打开闸门,让清水注入盐桥河,避免淤填或枯竭。这样,今后便只需定期疏浚城外的茅山河,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又便利施工,不致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饥荒季节,无数灾民仰仗政府的救济。苏轼“以工代赈”,将救灾与兴修水利结合在一起,很快完成了这一工程。接着,苏轼又不遗余力治理杭州六井。   虽然上次任职期间苏轼已经治理过六井,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六井重又淤塞,其中沈公井更是常年干枯,离取水地远一些的居民只能以七八钱一斛的价钱买水度日,而当地驻军用水情况更加困难。苏轼派人寻访当年参与治井的人,只剩下七十岁的子??还健在,幸好身体不错,精力未衰。苏轼请他出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