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谈历史教学语言的严谨性.doc
再谈历史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兼评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中的若干表述
历史教学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历史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应当丝毫不能马虎。针对部分历史教学语言的不严谨,有的学者和教师纷纷撰文指出其中的问题。然而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部分节目的语言表述再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历史感”的缺失和“历史硬伤”的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是感到莫名其妙。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以略加考证的方式达到勘误的目的,虽不苛求“非历史学科班出身”的“春晚演员”能够做到严谨地运用历史语言,但求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一、从《荆轲刺秦》看先秦史的历史教学语言
今年的小品《荆轲刺秦》讽刺了当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违背历史事实,肆意“穿越”的不良现象,对历史教育有着很好的鉴戒功效。可惜的是,该剧本在多处语言表述上出现了不应出现的偏差,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从下面几段台词即可见一斑。
扮演嬴政的演员在小品开始后说道:“想当初,秦公金銮殿,图穷匕首见。那荆轲拔出匕首刺向秦始皇,秦始皇左右躲闪不及,准备拔出宝剑予以还击,可秦剑太长难以出鞘。大臣喝道:‘大王,把剑背在背上!’秦始皇这才拔出宝剑,顺势砍杀了荆轲。到后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就这一段话,我们就能看出语言表述的不科学来。第一,金銮殿最早是唐代长安大明宫的代称,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有“承恩出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之句;《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记载:“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至金銮殿。”后来金銮殿成为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的俗称,这与荆轲刺秦的时代不符。故“秦公金銮殿”指秦国的宫殿是站不住脚的。第二,对于嬴政的称谓,该演员先称“秦公”后谓“秦始皇”,都是没有历史感的表现。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推行皇帝制度,不可能有“始皇”之谓,而自秦孝公以降,秦国的国君皆称王,分别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就是嬴政本人。其时嬴政尚健在,不可能有所谥,所以荆轲刺秦时,对嬴政最合适的称呼就是“秦王嬴政”或是“秦王政”,不应该出现“秦公”或“秦始皇”这样不伦不类的称谓。第三,整个“刺秦”的过程描述不确切。《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亲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并不是荆轲先“拔出匕首刺向秦始皇”,而是先拉住秦王的衣袖,准备行刺,结果“未至身”;而秦始皇亦非“左右躲闪不及”,乃是“环柱而走(跑)”,要是躲闪不及岂不是早就没命了;并且要不是侍医及时用药囊掷向荆轲,秦王也不会有时间“负剑”而拔。所以说在描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否则会让听众产生歧义,错误地领会历史事实。
接下来扮演宦官的演员出场,一张嘴就说“我演的是太监”。这又违背历史事实了。宦官称作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期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地位较高的宦官充任太监、少监。这里的太监、少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职称”而并非职务。到明代宦官权利达到鼎盛,人们才普遍把宦官皆称为太监。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诗经》、《周礼》、《礼记》当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先秦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割掉生殖器的男人),直到东汉才“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宦者列传序》)。针对历史教学语言中“太监”的称谓,已故的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帝家属的人,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这种人明以前叫‘宦官’,明以后叫‘太监’。这种特定的称谓教师往往不注意,讲课中随便使用。”这说明我们的历史用语还要再严谨些,否则笑话百出、贻害无穷。
后来扮演嬴政的演员加了一句“台词”:“只要燕国归降,朕就可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这句话的表述仍然没有契合当时秦王嬴政的应有表现。首先说“朕”作为天子的自称应当是秦统一六国以后,而非统一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王绾、李斯等人才建议嬴政“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而秦统一之前各国国君皆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自谦词。所以在这里秦王嬴政说出“朕”横扫六国的话显然是不真实的。而且这句台词的隐含之意就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唯一障碍即燕国,只要燕国投降,六国就全被统一了。这更是不合历史事实。我们知道在燕国被灭之后,不算代国,至少齐国和秦国还处于东西分庭抗礼的局面,直到公元前221年齐王建被俘,齐国灭亡,秦才完成六国的统一。小品中的这种“角色扮演”虽不同于历史课堂的“角色扮演”,但更应该接近历史真相,起到“神入”的作用。只有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