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发热讲稿.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八章发热 发热是临床许多疾病共同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尽管疾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但就其发热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却有共同之处。大多数发热性疾病,其体温升高与体内病变有着密切关系。患者体温的变化往往反映着病情的变化和病变特点。因此,了解发热的特点,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 发热的概述 人和哺乳动物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昼夜波动不超过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体温的中枢调节目前主要通过“调定点(set point,SP)”学说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体温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在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其正常设定值为37℃左右,体温调节机制围绕调定点来调控体温。根据此理论,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值0.5℃。发热的本质特征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非体温调节机制障碍。 体温升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体温升高可发生在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妊娠、应激等时,其体温升高随生理过程结束而自行恢复正常,无需治疗。病理性体温升高分为发热和过热。过热时,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因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引起的中暑)或产热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体温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估计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再经后续环节引起发热。这种来自体外或体内的能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统称为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发热激活物据其来源可分为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一)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1.细菌 革兰阴性细菌的菌体、胞壁中的内毒素及其产生的脂多糖(LPS),革兰阳性细菌的菌体和外毒素均有较强的致热作用。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需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制品和输血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2.病毒 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科萨奇病毒等全病毒体及其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均可引起发热。在各种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种中,常可引起发热的副作用。 3.真菌 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和新型隐球菌等全菌体、菌体内所含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均有致热性。 4.其他 结核杆菌的全菌体和细胞壁中所含脂质、多糖和蛋白质均具有致热作用。螺旋体感染也可引起发热,如回归热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感染人体,孢子进入红细胞生成裂殖子,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裂殖子和其代谢产物疟色素释放入血而引发高热。 5.非微生物类 一些外源性非微生物类也能引起发热,如植物血凝素、多聚核苷酸、松节油和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也可作为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 (二)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有实验证明,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有致热性。 2.类固醇 体内的某些类固醇有致热作用,睾酮的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表。在某些周期性发热病人的血浆中,发现有非结合的本胆烷醇酮浓度升高。 3.其他 尿酸盐结晶和硅酸结晶等,在体内不仅可引起炎症反应,还能诱导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梗死、大手术等组织细胞坏死后,其蛋白分解产物可作为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 二、内生致热原 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一)内生致热原的来源 产生EP的细胞可分为三类:①单核-巨噬细胞类:是产生和释放EP最主要的细胞,包括血液单核细胞和各种巨噬细胞,如肝库普弗细胞、肺巨噬细胞等;②肿瘤细胞:如白血病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等;③其他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等。 (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EP是一组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的不耐热小分子蛋白质,具有致热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白细胞介素-1(IL-1) 是最早发现的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和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和释放,其特点为致热性强和不耐热,70℃加热30分钟可失去致热性。 2.肿瘤坏死因子(TNF) 由多种发热激活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等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生成和释放。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亚型,二者具有28%的同源氨基酸序列和某些相似的生物学活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