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马鹿舞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马鹿舞研究 在中国漫长的边境及其邻国之间,有许多跨境民族,包括云南的16个民族,包括苗族、尼泊尔、壮族和拉湖。尽管这些族群生活于不同的政治语境中,但他们在亲缘、地缘、业缘、物缘、神缘、语缘影响下,激发了多边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内在动力。因其凭借这诸多的文化纽带进行的跨国流动和信息交换较为便利,由此在族群文化演进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世居族群的特有文化模式。鉴于跨境族群文化的特殊性,在着力构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环境中,人类学者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些跨境族群的文化生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这对促进东南亚不同地域间族群理解同源及异源文化,促成和谐共生的周边文化生态,在现实与学术层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前人对跨境族群的研究或侧重于对某一族群历史渊源和迁徙等方面的考证,或在宏观视野下关注跨境族群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等。在体育领域,基于人类学的宏观视野,从某一具体的跨境族群所参与的身体运动入手,探讨身体运动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上的共时状态、历时过程等,并且以此提升对东南亚文化圈相互理解的微观个案研究鲜见。为此,笔者借助参加“2012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生暑期研修与田野调查学校”学习的机会,与学习班的部分人员一起,对云南省孟连县勐梭寨的傣族社会文化及傣族特有的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马鹿舞(图1)进行专项性田野调查,期望借助对“马鹿舞”这一“地方性知识”的阐释,推论出关于跨境族群体育在传播与传承等问题上的一般性观点。 1 开展量创调查 “田野”是“人类学家以及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研究任何人类问题的基础,优秀的田野工作者应力争做到“成为当地人生活的共同分担者和分享者”42。由于运用人类学理论对身体运动的专项性研究与对传统的初民社会(primitive society)的全景式研究在选取对象、关注内容上等均不相同,因此当前体育人类学较为流行的是采用“多次、短期、深度访谈式”的田野调查。其中,笔者及参加学习的人员于2012年7月18—26日主要就马鹿舞的仪式展演过程、起源、传承与传播等进行田野调查。随后,笔者自2012年9月28日—10月7日对勐梭寨再次进行田野调查,此次主要是在人类学整体观理论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勐梭寨及傣族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宗教民俗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对上一次调查中存在的疑问进行重复求证。在2次田野调查中,主要探访了孟连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民间文学传承人、多位勐梭寨马鹿舞传承人以及普通寨民,共计访谈50余人次,拍摄访谈及参与式观察视频约600 min。此外,为了弥补参与观察不够深入的缺陷,笔者还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勐梭寨地处横断山脉南麓的澜沧江流域,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该县娜允镇芒弄村下属的一个傣族村寨。孟连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第二特区掸邦接壤。勐梭寨位于孟连县城郊东南,距县城约2.5 km,距昆明市约660 km,距中缅边界约40 km(图2)。据该村已故老会计岩(音ái)依罕们(亦被称为波叶嫩)用傣艮文撰写的村史大事文本可知,现今的勐梭寨人是因害怕佤人猎头,而在1938年从当时西盟的“大勐梭”搬迁过来的。 云南大部分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笔者调查的孟连县及勐梭寨傣族亦如此。为了日常佛事需要,当地各种佛寺随处可见,几乎每个下属乡镇、村寨等均有小型佛寺,傣族社会称之为“缅寺”。寨子里年龄较大的傣族人大都使用傣语,并能听懂缅语及泰语,而对于汉语较为陌生。年龄较小者由于接受了汉语教育,大都能同时熟练运用傣语和汉语进行交流,并能听懂部分缅语及泰语。勐梭寨傣族尽管与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族称不同,但他们的居住地相连,有共同的民族特征,在语言使用、宗教信仰、族群认同等方面与缅甸、泰国的相同族群能够产生较强的共鸣。他们经常活跃于国境两侧,有史以来,探亲、访友、通婚、互市、过耕放牧、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等传统交往从未间断。本次调查的马鹿舞正是在这样的跨境族群所在村落中进行的。 2 佛仪式的马鹿舞 马鹿舞是傣族民间在赕佛仪式时进行展演的一种拟态道具舞。据经常往来于中缅、中泰的勐梭寨村民介绍,在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赕佛仪式中,也经常会跳马鹿舞。马鹿道具现在大都用竹及藤条编制骨架,彩布缝制外壳,再配上精雕细刻的木制鹿头。表演的马鹿一般为双数,且为一公配一母,但公母在动作及颜色上没有严格的区分。表演时,在傣族传统的象脚鼓、排铓、镲等乐器伴奏下,每具道具由2名男性钻进鹿身,一人为头,一人为尾,鹿头由前面一人用一只手紧贴耳部高举过头进行控制,鹿尾则俯身在后予以配合(类似舞狮)表演。 2.1 膜过马鹿舞,压过了民族景观的沉浸 胡小明等认为,参与性感知能够对一些处在偏远地区的、缺少记载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具有个性化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