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第二版)田毅鹏.ppt

教学课件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第二版)田毅鹏.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学术背景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近代中国思想界以 “多变”著称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发展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外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看法,并将其提升到 “群理”的高度,以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 “构造原理”和 “结群规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 “中国社会论”,并探讨其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被辑录于 《饮冰室合集》中。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福利 (一)家族 自19世纪下半叶中西频繁接触以来,很多思想家都发现中西社会的 “构成单位”有着根本的不同。与西洋社会的 “个人本位”相比,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极强的 “家族本位”特质,“家庭精神”构成了中国社会 “普通的原则”。 对于以家族为基础形成的宗族福利保障制度,梁启超的评价还是相对客观的,他认为一方面这种制度十分发达,起到了社会粘合剂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中国人有“小家”,而无法“合大群”,也是对内部成员个性的压抑。 (二)公私 “公私之辨”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核心命题,主流的观点是将“公私”看成一个道德问题,强调“存公去私”、“大公无私”,而梁启超观点的独特之处表现为,他力图从理论上缓解公私观念的对立,并通过公私观念的辨析对中国传统社会构成原理给出新的解释。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福利 (三)家国 大多数人对“家国”的看法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梁启超在解释了我国“家”、“国”关系之圆滑之后,更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家国分离”的观点。 1、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伦理虽然高度发达,但与西方社会相比,其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则极不完备。 2、在 “国”(王朝)与 “家”这两极之间,中国社会组织体系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因素。 三、对欧美社会福利制度的介绍 “内地无外人比较,不足以见我之长短” (一)对欧美卫生事业及相关福利制度的介绍 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医务福利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富强的重要原因,这并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乎国家民族兴亡兴衰的“公事”。 (二)对企业慈善基金会的介绍 1、慈善福利救助活动不关涉政治,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2、慈善捐赠具有极强的 “自助”原则; 3、关注由慈善救助而引发的福利依赖问题。 (三)对社会福利公益调查方法的反思 提出了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中国的 “本土适用性”问题,梁启超对数量化统计的研究方法尤为推崇,但同时也对在我国实行中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 第六节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LOGO 一、学术背景 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县 (今中山市)人。生于同治五年 (1866年),卒于1925年。甲午战争后在日本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时,曾经化名 “中山樵”,故后名中山。 孙中山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在村中私塾读书,后再哥哥的帮助下,在美国接受系统地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987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 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看到清廷的腐败,产生激进思想,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民国,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来让位于袁世凯。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 二、民生论 (一)“民生”的含义 民生:国民的生计,即是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人民的穿衣、吃饭和其他生活需要问题。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孙中山的民生观既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重视和关怀,也反映出他思想上的局限——离开了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来谈人类的求生存。 (二)“民生论”的思想渊源 1、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 2、欧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如费边社会主义。 二、民生论 (三)“民生思想”的演化轨迹 甲午战争前后 “兴大利以厚民生” 1905年同盟会成立之后 深化民生思想,实现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失败后 “养民”“济穷”“均平” 三、社会福利论 1、救济农工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