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语句,把握诗歌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浅味 文本 1、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句子的停顿,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正音: 遥岑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 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iàn 2、再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愤慨 三、品味 文本 1、【品读 思考】 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追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壮志难酬、世无知音 诵读指导:“无人”重读,语调低沉,读出深沉的慨叹。 再读体会壮志难酬、世无知音的感情 2、[赏读 思考] 除了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外,作者又如何表达情感呢?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要求:赏析格式(手法+分析+情感) 【知人论世】 ( 适时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导引: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35岁,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做,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而且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矛盾不断。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词作。 【鉴赏审美】 导引: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借景抒情) 问题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问题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第一层:“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第二层:“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 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