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新闻表现及对策.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假新闻表现及对策

论假新闻表现及对策   假新闻,是指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所谓新闻。假新闻由来已久,自新闻产生起即时现时隐、时强时弱。近年来,假新闻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亡,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假新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评选表明,2006年又是假新闻“丰收年”。2006年4月4日,兰州某报以《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为题,报道了一起所谓的杀人碎尸案。而实际情况是甘肃中医学院清洁工误将装有尸体标本的袋子当做生活垃圾送到清洁车上,拉到了垃圾场倾倒。该报两名记者没有进行深入调查,而是道听途说、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去年夏天,广州某报发表一条《街头出现注水西瓜,瓜贩给西瓜注射激素》的新闻,致使广州街头大批西瓜滞销,还导致香港拒收大批内地西瓜。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是一个兼职记者吃饭时听人议论注水西瓜的事,也不经调查落实,就匆忙编出了这条假新闻……      当前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一些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有不少假新闻,记者或编辑只要多花点工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媒体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虽然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违背了真实性这个最基本的新闻原则。   其次,新闻炒作盛行,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宣传或出于其他目的,制造新闻事件并提供给新闻媒体。比如不少媒体曾经报道的“老乞丐要娶大学生”的新闻,后来证实纯属当事者人为炒作自己而编造的谎言。虽然很多谎言漏洞百出,但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引起轰动,不辨真伪虚实,甘被诱导。事实证明,媒体与一些当事人“合谋”炒作新闻,愚弄的是受众和舆论,谋杀的是传媒的公信力。   再次,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一些新闻工作者违心编造假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体中,在实行量化考核、淘汰制的媒体中,个别记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出于名利思想,不惜编造假新闻。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造假外,近两年还出现了不少“三无新闻”――没有明确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有些是甲地发生的新闻被改头换面移植到乙地的媒体,新闻事件中的地点、人物被有意模糊,受众即便有所怀疑也无从证伪。   另外,网络传媒技术使假新闻呈爆炸式扩散。有些假新闻本来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媒体,一旦上网,很快就会形成超强的传染力,许多媒体纷纷转载,而且,由于是转载,一些媒体就忽略了核实步骤,将把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首发的媒体。      当前假新闻的严重危害      假新闻层出不穷,误导受众,损害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降低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新闻也直接导致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下降,可以说贻害无穷。   首先,假新闻妨碍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假新闻违反了新闻传播的规律,扼杀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新闻之所以能赢得受众的青睐,能被欢迎与接受,关键在于它的真实性。新闻如果不真实,就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条件,失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内在因素,进而刺激和加深受众的逆反心理,影响新闻的有效传播,妨碍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   其次,假新闻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假新闻不利于信息的正常有序流动,造成信息流通的无序,引起人们的不满、恐慌,引发社会的不安,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再次,假新闻对被报道对象产生极大的损害,进而引发大量新闻侵权纠纷。2005年7月初,《环球时报》披露95%的国产啤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甲醛。不久,有媒体在转载时,擅自将“95%中国啤酒含有甲醛”改成了“95%中国啤酒甲醛超标”。一时间,人们对啤酒敬而远之,中国啤酒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经济损失惨重。   最后,假新闻还降低媒体的公信力,使媒体陷入生存困境。假新闻会导致媒体失去受众的信任,从而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公信力差的媒体难以形成竞争力,结果将失去受众市场,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防止假新闻的对策      第一,要始终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媒体才能明确自己与受众的关系,在为受众服务问题上才能表现出很高的热忱,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群众之所难。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大兴调研之风,向受众报道真实情况,减少新闻报道中的失实。   第二,把关人要严格把关。把关人包括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新闻事实,严把“关口”,做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