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之 社会态度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之 社会态度PPT

第四章 社会态度;内容概要: 概念、构成及特点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改变;第一节;(二)态度的构成;支持者: 吸烟危害健康、浪费金钱; 不喜欢吸烟,也不喜欢别人吸烟; 支持禁烟运动。;(四)态度的功能 1,效用功能,又即适应功能 对能够给予回报的产品/品牌形成积极 的态度,反之亦然 2,知识功能:组织外界复杂多变之信息 3,自我保护功能:维持自尊、应对威胁 广告可利用消费者担心被“社会流放”的 心理,发展消费者对被社会接受、自 信和吸引力有关品牌的积极态度 ;4,价值表达功能:个体价值观是其“独特存在感”的重要表征 广告通过暗示使用、购买某产品能导 致增强自我意识、成就感或独立等来 利用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 ;(五)态度的测量 信念测量:语义差别量表 情感测量:李克特表 ;语义差别量表;李克特表;;试以“学生对川农食堂之态度调查”编制调查量表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六)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态度的强度 (一)薄弱或模糊态度,较容易产生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如:喜欢索尼品牌,但有“民族情结” 应控制饮食,但喜欢美食 (二)影响因素 1.直接经验—曾经饥饿过,较支持抢救贫穷行动 2.拥有信息量—愈了解爱滋,愈愿意提供协助 3.既得私利—废除18%,目前受益者较可能参与反对 4.重要价值—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态度稳定性 容易记忆的稳定态度,比不容易记忆不稳定态度更能预测行为。同时,测量态度与行为间隔时间愈长,不一致情形愈高。 如:过去说自己不结婚、不生小孩、不跟XX人交往…;态度可触及性 愈容易从记忆中触及(愈容易提取)的记忆对行为影响愈强烈。 如:川农食堂提价可否? 态度与行为之关连性 态度与行为有关连时,两者关系密切。 如:应否安排“学校红卫兵小队监控校园亲热现象” ;态度的凸显性 当态度较凸显时,其与行为较有关。 如:愈接近选举,态势愈明朗! 情境压力 当情境压力很强时,态度对行为影响比无情境压力更弱。 如:面对一个穿着得体且外貌和善的人要求你提供协助… 面对男友精心设计安排求婚大??仗…;理性行为理论: 个体根据有意识的意向行事,有意识的意向是对行为的潜在效果和他人会对自身行为作何感受进行理性计算而形成的。 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受制于: 指向行为的态度 对行为结果的信念 对信念的评价 自身的主观规范: 他人的压力之知觉 感受到重要他人的期望 遵从期望的动机 知觉到的控制感 行为完成的难易知觉 ;;第二节 态度形成;1,无条件刺激:肉;无条件反应:唾液 2,中性刺激:铃声;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脚步引起的唾液 3,形成前阶段;形成中阶段;形成后阶段 4,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联结:同时性条件作用;延迟性条件作用;痕迹条件作用 ;已有的条件反射 :晴朗的天空、 美女、成功人士、 愉悦的表情、 安逸的生活—— 享受、地位。 同时呈现的刺激: 汽车。;(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持有“正确”观点 某种行为的出现或巩固,是该行为后的结果。所谓结果即强化:使行为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刺激。 父母教师长辈通过奖惩塑造了个体的某些态度:对人、对事等 ;(三)观察学习 为什么有些行为、态度的习得,并没有亲身实践,就可以出现?比如,小孩子说粗话。;(四)凯尔曼;第三节 态度改变理论;2,个体的认知体系是否平衡,取决于自己的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是否和谐一致。 P 为认知主体;O为与P相对应的个体;X为与前两者都有一定关系的客体:观点、人和事。三者通过感情和单元两种关系发生联系,形成特定的认知情境。 感情关系:P与O之间;好恶倾向,如喜欢、爱憎、赞成与反对等; 单元关系:P与X、O与X之间;同异关系,类似、接近等。 ;;个体认知体系的平衡: (1),关系都为正 。 (2),P 和O感情关系为正,P与X、O与X的单元关系为负 。 (3),P 和O感情关系为负,P与X的单元关系为负,O与X的单元关系为正 。;3,认知体系不平衡导致了紧张与不安的心态,产生追求平衡的动力。在此动力驱使下,改变感情关系或单元关系,实现和谐。 (1)将某两个因素转变为无关联。 (2)将某两个因素间的关系作新的解释。 不一致产生原因在于我们期待我们喜欢的人和自己有相似态度,而期待我们不喜欢的人和自己有不同态度。不喜欢一个人产生的平衡压力,弱于喜欢他的平衡压力;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与认知平衡理论同属于认知一致性理论,都有一样的前提假设: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倾向; 该理论重在解释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问题。 两个假设: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