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33.1.1 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 33.1.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动态的两个重要参数 种群密度是对种群进行数量描述的重要指标。 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参数: 出生率:单位时间每100个体的出生个体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每100个体的死亡个体数 人类的人口控制:降低出生率 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 33.1.3 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增长趋势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个体在种群的比例关系。 动物的年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年龄结构与未来种群数量动态 增长型:金字塔形,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衰退型:壶形,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稳定型: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持平 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 欧洲,北美,俄罗斯:稳定型 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增长型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年龄结构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菲律宾 墨西哥 瑞典 33.1.4标志重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上(同种生物)个体数量。 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随机取样。 动物:标志重捕法 应用条件: (1)标志后均匀混合 (2)标志不伤害动物&不影响动物行为 (3)所调查种群无迁入,迁出 植物:样方法,分别调查后统计计算 33.1.5  种群中的个体有3种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分布格局: 集群分布:种群成员间有一定程度相互关系。 生境差异,生殖方式,社会行为。 均匀分布:种群成员间相互竞争。 动物领域行为;植物自毒现象、自疏现象 随机分布:生境均一,种群成员间无吸引或排斥。 33.2 种群的数量动态 33.2.1 种群在资源无限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基本假设:(世代重叠的生物种群),资源无限。 微分方程:dN/dt = rN 瞬时增长率 指数增长: 特点:增长不受资源,空间及其他因素控制,“种群爆炸” J 型曲线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J 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33.2.2 种群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基本假设:资源有限。 环境容纳量K:有限资源条件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值 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影响:逐渐,按比例增加(1/k) 微分方程: dN/dt = rN ( K-N )/K 逻辑斯谛增长: 特点:种群数量趋向于环境容纳量K 曲线: S型增长曲线 逻辑斯谛曲线的意义 农林牧渔业的应用(最大持续产量) 生物进化对策 33.2.3 人类人口不能无限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人口激增的重要标志:人口加倍需时越来越短 人口控制: 人口问题不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2.4 为什么有些生物人类想消灭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住? 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了生存的对策,这些对策通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史。 r对策:以“量”取胜。 死亡因素:环境变化导致(大量)死亡 特点: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存活率低,亲代对子代缺乏保护,易迁移散布 种类:无脊椎动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一年生植物(群落演替早期) K对策:以“质”取胜。 特点: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存活率高,亲代对子代有很好保护,迁移散布能力弱 死亡因素:密度制约因素 种类:大型鸟兽及林木,较大的昆虫,群落演替的晚期阶段 两种生活史对策的比较 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不同对策: r对策:选择高增长率的基因型,利于种群繁殖 K对策:选择更好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利用环境 K对策:稳定平衡点S ,灭绝点X(濒危物种) r对策:一个稳定平衡点S,无灭绝点(害虫) 33.2.5 种群的数量波动 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不规则波动(多数): 例:东亚飞蝗(干旱) 周期波动(少数):任两个波峰之间间隔的时间相等。 例:猞猁&雪兔 33.3 种群的数量调节 33.3.1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影响或调节着种群数量 密度制约因素:传染病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的反馈调节: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和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食物,生殖力,抑制物,疾病和寄生物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的作用:生物种群的不规则的波动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蝗灾。 实际意义—测报和防治害虫、渔猎、采伐。 33.3.2 有多种理论解释种群数量周期波动现象 种群数量周期波动是自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或种群自身的一些因素引起 有关理论: 食物不足,捕食作用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