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后”媒介形象塑造
“80后”媒介形象塑造
【摘要】“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80后” 媒介形象 标签
“80后”一词发端于《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当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出生于80年代的写手从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时,他们的作品又以惊人的发行量在出版界大放异彩,并且在大众传媒及图书出版市场的包装和推广下,以另类的形象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和客观的经济效益,“80后”,成了出生于80年代的年青一代的共同符号。
一、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纵观2004年到2008年媒体对于“80后”的相关报道,“自私自我、娇生惯养、毫无自理能力、心理脆弱、沉迷网络以及社会责任心缺失”等关键词以相当大的频率出现在报纸及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主题讨论中,仿佛社会舆论始终不放弃对于“80后”这一族群批评的态度,所以在全社会质疑这一代年轻人能否肩挑大梁还是就此垮掉时,“叛逆、放纵、不羁”已经成为了媒体贴在“80后”身上的顽固的标签。“80后”已经从当初文学现象的特指变为泛指时,这些标签式的名词却没有被改变过,反而从个体延伸至群体,成为受媒体舆论引导的全社会对“80后”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 Threat)指的就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因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永远无法去深入了解每一个个体,而是只能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进行交往,从而以一点而看全面。另外,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80后”的这种负面形象在媒介建构下始终不能被颠覆。
但是,2008年无疑是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在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遇阻,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一系列大事件的背景下,“80后”以其坚强而担当的姿态站立在世人面前,似乎令所有人眼前一亮。这一时期,媒体不吝言辞地给予了这一代人最为正面积???的评价和赞扬。“垮掉的一代”突然变成了“挺住的一代”,“勇敢、作为、爱国、奉献”等溢美之词一夜之间取代了曾经对这一代人站不稳立不住的概括,“80后”的形象顿时光辉。
2009年始,对于“80后”的相关报道呈现出明显的减少态势,当“80后”的集体形象被正面的树立时,表明它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认可,所以,可争议的话题也就寥寥无几。但是在2009年下半年,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又重新燃起了舆论对于将要集体奔三的“80后”的热烈讨论。此时,关于“80后”的报道更为抢眼的就是对主题为“就业”“房奴”“蚁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关注。要爱情还是要面包?当“80后”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开始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啃老族”“月光族”“毕婚族”“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又成为一批新的名片被贴在了“80后”的身上。
二、“80后”媒介形象转变及成因
综上来看,从2004年至今,“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消极负面到积极正面,最后回归现实的转变。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信息传播、环境监测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对于全社会对“80后”的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研究者所说,大众传媒对一个群体作出何种反映很值得探讨,它既可以产生出以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为主的媒介形象,也可能由于某种利益的驱使,出现标签化、概念化甚至倭化的现象。
倭化理论是由社会学家高夫曼提出,倭化(stigmatize)的原意为打烙印、诬蔑。这一理论指出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not quite human)时,我们就是在倭化他人。一旦我们倭化他人,即将他人视为另类,我们就无礼遇、信任他们的责任,就会非故意却随心所欲地、甚至粗暴地对待他们而不受良心的自责。
2004年前后,“80后”中的大多数正在经历中学和大学这两个阶段,作为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或许还不成熟,但身处当下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他们渴望更多的话语权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媒体对于社会现实的选择、加工和重构活动都是在媒介内部进行,为了提高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它们不得不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和传播规律进行运作,所以往往会对人群中那些异常、刺激、极端的人或事件感兴趣,媒介对现实世界中的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其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现出来的一个世界,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环境镜子似的反映和再现。于是,当媒体总是对准这个兴趣点不断深入和放大时,通过大众媒体本身所具有的放大效应,就有了反叛乖张、自以为是、道德观念弱化、追求物质等一系列负面词汇,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烙印在整个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