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docVIP

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以耳后肿物为表现的淋巴结木村病1例 王晓炜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00)   【摘要】 淋巴结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本病好发于头颈部皮肤,无明显临床表现,易被临床误诊,现将其临床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减少耳鼻喉科医生误诊。   【关键词】 淋巴结木村病;诊断;误诊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50-01   资料   患者,xxx,男,26岁,主因“发现耳后肿物十余年”入院,多年来未见明显增大,无红肿、耳痛、耳瘘,无头痛、听力下降。专科检查:右耳廓后可见一肿物,大小约2cm*1cm*0.5cm,呈皮肤颜色,触之质地较硬,无红肿、疼痛、流血及流脓。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入院后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9.3,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0.82times;109/L,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于入院后2天全麻下行耳后肿物切除术,术中于耳后肿物表面做一长约2.5cm的梭行切口,沿切口处充分分离肿物组织,分离至肿物的根部并完整剥离肿物,肿物颜色为暗灰色,切除该肿物组织,同时进行出血处止血处理。患者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术后予常规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口愈合可,未见明显出血。于术后2天出院,并于门诊拆线。术后病理回报:淋巴结木村病(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随访一月未见明显复发。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最初由我国金显宅医师于1937 年首先报道,以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命名。1948 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命名为“木村病”[1]。   木村病,又名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本病多好发于头颈部皮肤,初起无明显症状,后期病变呈蓝紫色,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结节与肿块,也可累及眼眶,故眼睑皮肤、结膜有紫蓝色结节或眼球突出者,要考虑本病可能性。本病目前并发症有肾病综合征及支气管哮喘等。本病的病因不明,因病变组织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大部分学者考虑本病为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性疾病。本病在中国人、日本人等黄种人多见,年轻男性居多,可发生于头、颈区淋巴结,或泪腺等部位。   本病例经病理检查得以确诊,证明病理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是免疫检查及CT等影像检查。免疫检查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绝对值、血清总IgE等,这几项指标对估计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该病影像学表现包括:CT平扫中,皮下软组织中出现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或者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是头颈部木村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 Gopinathan 等[2]将皮下软组织肿块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边界清晰肿块或结节;Ⅱ型为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Ⅰ型患者病程一般较短,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Ⅱ型患者病程较长,常 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他们认为木村病的两型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国内有学者[3]研究认为,木村病 MRI表现有如下特点;同侧腮腺周围、颌下腺区和单侧或双侧上颈部淋巴结受累,淋巴结信号均匀,强化均匀,边缘光整,未见融合;受累组织、淋巴结信号特征常表现为T2像为稍高信号,T1像为等或稍低信号,强化后大多均匀强化。   淋巴结木村病是一种有特殊病理表现的淋巴组织增生疾病,其病理特点为:①病变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界限不清,可侵犯唾液腺和骨骼肌,常常累及淋巴结;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病变组织中形成广泛的淋巴滤泡样结构,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见于滤泡间,多形成嗜酸性微脓肿;③滤泡间小血管增生,镜下内皮细胞呈扁平或低立方状,核大、椭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淡染略嗜酸;④组织纤维增生,严重者病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4]。该病主要与恶性血管内皮瘤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大,非典型性细胞多层堆积,有时可见假腺腔形成及坏死区域;核异性大,染色深,核分裂明显,但无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增生滤泡。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a.本病手术治疗为最佳方法,但容易出现术中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术后易复发;b.在若病变组织不易行手术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