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孟子学 以知言养气篇为例 - 国立中央大学.docVIP

朱子的孟子学 以知言养气篇为例 - 国立中央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子的孟子学 以知言养气篇为例 - 国立中央大学

朱子的孟子學──以知言養氣篇為例                 中央大學哲研所博士生蔡家和 前言 本文對於朱子解孟子的知言養氣章作一解析,以見朱子對於孟子學的承繼是否合理。對於孟子之知言養氣篇,吾人不多做文本的解釋,且預設讀者對此篇章稍有熟悉,而直就朱子對於此篇章如何看待加以說明。且以朱子之理解孟子為中心,而關連出一些問題以討論之。文中主要探討朱子對於《孟子》不動心及知言養氣之看法,及其所理解之告子思想,以見朱子之孟子學(特就此知言養氣章)與象山之孟子學,孰優孰劣,以評是否朱子學為孟子學之後的合理發展或承繼。 不動心的意涵 討論到不動心的原由 公孫丑問孟子加齊之卿相是否會撓動其心,孟子在知言養氣之涵養下,已不動其心。朱子認為,不只是富貴不能淫動其心的意思,甚至高官權位,甚至突如其來的重責大任,悠關百姓生死之大事,都不能撓動其心。 不動心的意思 在此,不動心的意思要高看,而不只是富貴、威武等不能撓動其心。但吾人在此可以問,若在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之時,孟子是否會動心呢?當然孟子會生起惻隱之心。故可見所謂的不動心,指的是心為自由意志之法則所決定,而不為現實經驗之物之興趣而偏離心志的道德方向,但若是所遇為道德命令時,其不安不忍人之心必浮現而發為惻隱、羞惡等心。 孟子以知言養氣之工夫,自然做到不動心。或許有人會問,突發的趨與蹶,是否會反動孟子之心呢?朱子與其弟子有這樣的問答: 問:蹶、趨反動其心,若是志養得堅定,莫須蹶趨亦不能動得否?曰:蹶、、 趨與蹶在孟子而言,是暴其氣。所以孟子說,持其志,無暴其氣。若光只是持志,(如同孟子的持志甚堅),但是氣一旦暴露,則還是會搖動到心志。所以孟子說「志一則動氣,氣一也動志。」氣專致於一的時候會影響心志。氣之專一有好的一面而言,也有不好的一面而言。專一守氣則是好的,這時稱為無暴其氣;若暴其氣,而一心在氣,則是不好的,反而影響持志,如趨者、蹶者。故志縱使養得堅定,還是要有氣的涵養,才是孟子的意思。在朱子的理氣論之內外交相養下,守氣的工夫更是強調,因其理論下,氣強理弱,制其外以養其中更是重要。這也影響了朱子對孟子的養氣工夫的看法,而且更看出了朱子學的理氣論之特色。 不動心如何可能 就朱子理解孟子而言,其所以異於告子之失,特就自己所得而言,其所以能自信不動心,乃有知言、養氣之兩大工夫涵養著。而朱子如何看待知言、養氣呢?朱子以其理氣論之系統,特別欣賞孟子的知言與養氣。朱子解的知言養氣,各就理與氣兩面來看。孟施舍之不如曾子,乃是曾子守之以理,孟施舍守之以氣,故不如曾子來的高,所以稱之為「志至焉,氣次焉。」在此朱子大加強調知言與養氣工夫的重要,而且是在其理氣論之架構下談的知言養氣,吾人下文一一考察之。 朱子以格物窮理解知言(先知後行之系統) 朱子以孟子不動心之為可能,在於知言養氣,所以較告子之粗養來得更為安穩。本節首先討論朱子對於知言的看法,其所討論的知言,所知何言?於此便見朱子以格物窮理來解釋知言,並見朱子對於知言之工夫安排其先後問題,最後對於朱子知言的看法作一小結。至於「言」的意涵,如告子、孟子等人如何視之,於本節之後討論。 知言所知為何人之言   首先告子的不得於言,是不得誰的言呢?自己的言還是他人的言呢?《孟子或問》裡嘗有如此問答: 曰〔問者〕:如子之言,則告子之所不得者,己之言也;孟子之所知者,他人之言。二者亦不同矣,而一說貫之,何耶?曰〔朱子〕:是亦嘗欲一之矣。然以告子之所不得,為人之言,則與其下文心若氣者為不類;而所謂勿求諸心者,與後所謂「生於其心」者,亦復不同。以孟子之所知為己之言,則不應無一辭之合理,而常自處於詖淫邪遁之間也,是以反復推之,而得說如此。蓋告子不自知其之所以失,而孟子乃兼貫物我,舉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正理明,而無疑於天下之故。至其由是以集義,而無不慊於心,則非義之義,亦不得以入於其間,而真無不慊於心矣。 吾人認為這是朱子反覆思考的過程,還不是朱子對孟子知言的定論。朱子為何如此推論呢?朱子以「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與「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為一句對仗的話。因為「不得於心,勿求於氣」指的是不得於自己的心,而不是猜測別人的心,依此類比,所以不得於言也是不得於自己之言。而且不得於心這句話,要與後文的「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相比配,所以不得於言,與不得於心都是不得於自己的言與心。若告子的不得於言,是不得於他人之言,則不得於心亦是不得於他人之心,則與後文之「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的看法不合,故不得於言,是指不得自己的言。而孟子的知言卻是兼物我,不管是他人的言,或是自己的言,都能夠明白無疑。這也是問者的疑惑,因為朱子認為孟子的知言,是知自己與他人的言,而告子的不得於言,卻只是不得於自己的言。此中無法一以貫之。 上面是朱子先前的看法,朱子後來的看法,言是普遍的言,包涵自己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