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亦舒《伤城记》中家及城形象
亦舒《伤城记》中家及城形象【摘 要】香港作家亦舒的作品被认为是香港通俗小说的典范。其作品《伤城记》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时间背景,写出了当时香港人的心境与生活状态。本文将分析《伤城记》中对于家与城的描写,并试图通过创作背景探讨作者在小说写作上的特点与局限。
【关键词】亦舒 《伤城记》 家与城
亦舒1949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即随父母移民香港。她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但贯始至终的一件事是,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虽然移居加拿大,但香港,永远是她安身立命之地。她的笑与泪、得与失,都同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哀愁、喧嚣与落寞,因此,她的小说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着浓浓的“香港味”。亦舒写的是“流行小说”“文艺小说”,但又超越了一般的流行小说。因为亦舒“突破了言情小说写情而不言志的局限,剥去小说言情的外衣和通俗的形式,她有着比一般流行小说家多一点的文学思考。”
一、《伤城记》中的“家与城”
小说《伤城记》的时代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末。主人公陈之刚从英国毕业回港,在香港某公关公司觅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比她大一岁的哥哥陈知和她教育背景完全不同,在香港念中文大学,又在大专院校任教,是一位激进分子。两兄妹一中一西,思想上很有距离。两人的父亲陈开友在政府担任公务员,母亲季庄则是服装店的一名职员。陈家人口多,三代同堂,三层高的老房子是祖父当年赚回来的家当,所以彼时祖父祖母也与儿孙同住。除了陈家一家人,家里还住着陈之的舅舅——季庄的弟弟季力。
正当全家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时,那个六月之后,什么样的怪事都出来了。整个香港似乎都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之中。不可避免地,这种恐慌也在陈家上下蔓延开来。
书中陈家发生的一切,其实就是作者想要极力表现的那个敏感时期全香港市民的众生相。我们在这其中看到了各个阶层的缩影:年轻白领如陈之和她公司的同事,激进分子如陈知,政府公务人员如陈开友,从商经营者如季庄,早期的香港移民如陈开怀,见证香港发展历史的老者如陈家祖父母。小小的一个家,却是整个城市的缩影。这个家里每个人的困惑,他们所受的伤,也正是这个城市受到的伤。作者借写陈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的琐事,折射出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在那个特殊时期受到的挫折和经历的彷徨。
对于这个家,陈家老小有着不同的态度。最开始年轻一辈都想离开家,想要自由,而老一辈虽然对时局充满担忧,也还算镇定,没有外迁的打算。可是戏剧性的事情却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开始发生,祖父母受到女儿的诱惑,决定卖掉房子去加拿大生活。最终,陈家还是再次三代同堂地团聚在这祖屋里,就像是闻到祖屋天井外的白兰花香,即便在梦魂中,也知道是回了家。
亦舒写这本小说,仅仅只是为了向读者展示陈家人有多么地爱自己的家,又因为自己的家吃尽多少苦头、得到多少幸福吗?不,绝不仅仅如此。亦舒写陈家,不仅是写一个小家,而是在写陈家所处的那座城,那座伤城。
香港这座城,由于长期的殖民宰制,变得亦中亦西。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沾上了中西混合的特征。就像小说中的陈之,她出生在香港,却又在英国接受教育。她同男友交谈说英文,但也可以和祖父用中文解释《推背图》。从陈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时期里,年轻一代对香港的看法。纵使陈之在一开始想逃离自己的家,搬出去独居,但至始至终,她对她所处的这座城市,没有一丝变心。陈之太爱香港,甚至愿意被这座城市榨干精力时间,同时她也想利用这座城市功成名就。她不愿离开,也从未想过要离开。
也许陈之对香港的爱有些义无反顾,但书中的其他人,无一不对他们所在的这座城市是热爱的。即使是受了伤,他们仍然充满信心。陈之的新舅母吴彤说过:“这是块福地,不会有事的。”哥哥陈知亦斩钉截铁地说过:“我们有我们的信仰,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我们一定会化险为夷。”就连移民多年再次回到香港的姑姑陈开怀也认为: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这样爱它,这个城市不会有事。
亦舒笔下的这群人尽管对自己的小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对于自己所身处的大家——香港,却有着最一致的看法。他们爱这座城市,这座城即使是受过伤,也一定能度过难关,因为它是香港。细读整部《伤城记》,对香港的热爱与褒扬几乎渗透在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其中除了与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也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小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与过渡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香港小说也呈现出新的格局,表现出鲜明的都市性和本土意识。岭南大学中文系的许子东在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的研究中提到过,这一时期的香港小说,经常出现“此乡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也可能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的对城市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