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城市地理学
2003年安徽省各地级市非农人口数(万人) 合肥市 153.5 淮北市 77.2 亳州市 60.4 宿州市 70.4 蚌埠市 83.6 阜阳市 98.8 淮南市 96.8 滁州市 97.8 六安市 98 马鞍山市 54.2 巢湖市 77.2 芜湖市 78 宣城市 58.8 铜陵市 37.2? 池州市 24.2 安庆市 93.2 黄山市 30.1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q变小)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主要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其表现就是在双对数坐标图上,位序-规模分布的斜率趋于减小。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P1变大)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原因P134 观察表7-1、表7-2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分析特点及原因: 60年以前 60-80年 80年以后 表7-1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 表7-2? 1978—1990 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60年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数量和比重都是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60-80年-情况相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特大城市与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因这一时期国家投资重点放到中西部,搞“三线”建设,大城市人口“下放”农村, “文革”动乱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有些小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因此整个来说,这是一个是城市发展停滞、萧条的阶段。) 80年以后-小城市的个数和比重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规模的人口比重也有明显上升。城市规模结构上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 (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 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 描述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特点的指标P、R、S (P135) 2、? 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分成的6个类型及特征(P139图7-9,P136内容) 3、? 我国省区城镇规模分布的演变模式(图7-10) 4、? 省区城镇规模分布类型演变的动力(P139表7-4) 5、? 周一星提出的演变理论及实践意义 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并不等于说我国内部各省区也都是这种类型。比较它们的区域差异,寻找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性,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1、? 描述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特点的指标P、R、S (P135) (1) P-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P),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 (2) R-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简称首位比。 (3) S-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S)。反映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不平衡指数采用罗伦兹曲线中计算集中指数的公式求得: 此处n=17,即把当时全国的3000多个市镇的规模按一定规则细分成17个等级,最高等级大于500万,最低等级小于5000人。 Yi各规模等级按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级的累计百分比。 如果城市人口平均分布在17个等级中,则S=0, 如果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在一个规模等级,则S=1。 2、? 我国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分成的6个类型及特征(P139图7-9,P136内容) 第Ⅰ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首位比相当大,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第Ⅱ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中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第Ⅲ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区鄂和陕。首位城市武汉、西安是华中和西北的中心城市。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首位比大,可称为中级首位型。 第Ⅳ类有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等九个省区。中小城市较多,第一位城市的规模并不突出,偏小,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是我国过去工业投资相对较少的农业省区的类型(吉林例外),称为初中级平衡型。 第Ⅴ类有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区,原来经济比较落后,除山西外,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解放后开发性投资较多,省会城市的高速度增长是这些省区城市体系变化的最大特点。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 第Ⅵ类省区青、藏、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城市体系很不发育,数量不多的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