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之子参及海峡两岸秘密往来.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月笙之子参及海峡两岸秘密往来

杜月笙之子参及海峡两岸秘密往来   很多人都曾为中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在海峡两岸间秘密往来,如章士钊、朱学范等,而杜月笙之子杜维善也是其中之一 杜维善(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章士钊为两岸牵线搭桥 杜维善近影 毛?啥?在得知蒋介石去世以后,写了“君且去,不须顾!”的词。其实,从解放以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秘密来往还是有的,有很多人从中牵线,比如说,曹聚仁,通过香港,牵线搭桥。还有章士钊(字行严),1973年,亲自到香港,通过香港与台湾联系,为两岸牵线搭桥。章行老有资格为两岸牵线搭桥,为什么呢?他是两边都能够接受的人,因为蒋介石非常了解章行老,知道他跟毛泽东的关系很好,都是湖南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道工作、资助过毛泽东。章行老不仅跟毛泽东关系好,他跟周恩来的关系也很好,他一直以民主人士出面,不加入共产党,这是聪明的地方。我看到一些资料说,台湾有一次想推陈诚做“总统”,美国人想扶持陈诚,因为蒋介石不是很听美国人的话,他反对台独,所以就发生了台湾二二八事件。蒋介石也有意愿与大陆合作,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使台湾和大陆重新和好 章行老那次来香港,据说是毛泽东想与蒋介石联系,通过章行老牵线。但是,章行老年龄太大了,去香港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后来在香港病逝了,就没有谈成,两岸的事情成为遗憾 章行老到香港后,来到我家里,看到我有很多书,就借了几本,还给我写了首诗,写的是他跟我借书的事情,诗我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其中两句“假我二三册,三冬似有余”。不过章行老后来也没有还借我的书,他突然生病去世了 毛泽东应该再派朱学范来 其实,毛泽东还应该再派朱学范来,这里的原因,我待会儿讲 如果朱学范来,可以和陆京士谈,通过陆京士再转告蒋介石。朱学范与陆京士是我父亲最信赖的两个学生,在抗战时是患难弟兄。后来,蒋经国让陆京士写信给朱学范,就是我来回带的信,这个事情下面谈。陆京士在台湾时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会常务委员,陆京士可以和洪兰友谈,洪兰友再跟蒋介石谈,洪兰友是蒋介石信赖的人,曾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另外,台湾的高层还有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人可以帮得上忙,比方讲,吴开先、张岳军(张群),他们都和陆京士很熟 帮蒋经国跟大陆沟通 蒋经国也很想跟大陆有沟通,通过陆京士找到朱学范与大陆联络。那个时候,台湾的地方主义和台独的势力慢慢强大起来,台湾与大陆没有任何管道联络,蒋经国叫陆京士找朱学范试探一下,让我带信给朱学范,信的具体内容我不知道,当时陆京士也不会对我讲什么,不可能讲的,只是说让我带一封信给朱学范。我想开始应该只是问好吧,不会说什么别的事,可能是先牵个线、探探路 陆京士叫我第一次带信给朱学范,那是1982年,我第二次回大陆的时候。我第一次回大陆,只是在上海,别的地方都没有去。陆京士把信交给我,带到北京,我把信转交给朱学范。朱学范请我在仿膳吃饭,吃的是驴打滚、豌豆黄,当时还有杨麟也在,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杨管北的儿子。我那个时候是重要的统战对象,所以到了上海,统战部的张承宗部长也请我吃饭。因为,张部长既是统战部部长,又是上海文管会主任,跟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他们在一起,当时,我也正在与上海博物馆谈我的丝绸之路钱币捐赠的事情。张部长还把我岳父谭敬拉来一道吃饭,谭老也是刚刚从劳改所出来没多长时间,从安徽回到上海 我先后带了两次信,都是带给朱学范的。朱学范有一封回信,也是我带给陆京士的,然后陆京士再带一封信给朱学范,都是我带来带去的 朱学范和陆京士是最合适的。他俩的关系很熟是师兄弟,是我父亲的左臂右膀之一,抗战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苏浙别动队里,分别担任队长,带队伍打仗,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患难之交。到了台湾以后,陆京士继续当官,写信的那个时候,有很高的身份,相对中立。朱学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位也很高的。他们两个的关系,当然最合适的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好,不是在行政位置上,但又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位置,差不多是对等的。所以,我估计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一定是有原因的,应该有特殊意义 我带了两次信,但两岸后来有没有进一步联络沟通,我就不晓得了。因为很不凑巧,我来回带了两次信以后,陆京士突然生病去世了,他是1983年去世的。根据其他的一些资料,蒋经国去世前,还派了沈诚三次来大陆沟通联络,后来蒋经国身体也不好,他是1988年去世的。到了李登辉上台,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