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与变通之法(代序).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文论与变通之法(代序).doc

西方文论与变通之法(代序)   按语:本期《艺术百家》约请专家深入讨论了读者普遍关心的西方文论诸问题,话题涉及研究文论的必要性、它的跨学科难度、及其应用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访谈中的王指王松林,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在读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赵指本书作者赵一凡先生。2006年4月赵先生途经南昌讲学,与王松林教授作随意谈。赵一凡先生肯定了20年来治理西方文论的成绩,也指出了国内学科专业的严重局限。赵一凡先生称:我国人文学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西方文论研究,特别是它的跨学科视野、比较方法、批判精神。访谈内容由王教授录音整理,经赵先生修订,保留了对话时的风格。      王:赵老师,《外国文学》连载您的《现象学轶闻》,许多师生都在读。我读到第三篇,渐渐若有所悟。我想问:你从哲学开始,慢慢进入语言和艺术,这是怎样一种思路?   赵:这组文章讲述西方文论在20世纪初的痛苦萌发,主要线索是胡塞尔发起的西洋哲学改造失败,他的弟子海德格尔被迫转向语言艺术,最后选择诗思方向,作战略突围。   王:原是一段动态学术史!难怪我感觉其中有一股东奔西突的思想潮流。   赵:对喽。我是想借现象学,重温钱钟书有关做学问的两个道理。第一是变,即天下学问,时刻在变。一旦你把学问固定下来,看它是铁饭碗,那么无论多了不起的学问,很快就完了。对此钱先生有言在先:“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总体上都垮塌了。然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可资利用。”   王:听起来,这好像是对德国现象学运动的总结。   赵:岂止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每一路西方文论都在说明变的道理,或提出应变方案。变通变通,唯变是通。第二条便是通与不通。天下学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假如你对自己的专业顶礼膜拜,把它仅仅看成是一门英语,或是什么世代不变的伟大传统,那你可就画地为牢了。为了打破专业观念,钱先生早已指明:“人文学科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不同学科”。他还告诫我们:“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酷局限,我们只能把专科学问分得愈来愈细。所以,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虽在主观上是得意之事,在客观上却是不得已”。   王:钱先生说的可是大实话呀!他的这番话让我陡然明白,为什么我越是读书越有一种紧迫感,感觉总是被逼着,要去读以往不曾读的书。   赵:心存此念便好。回想钱先生,他是外语科班出身,可他明白专业局限。所以他一生提倡觑巧通变、打通齐观。我们知道:专业切割造成了种种不通,这是普遍现象。而我们渴望的“通”,更是一大国际难题。从现象学开始,西方学界百年离乱、备受其苦。我们研究文论,就是要研究洋人的不通之苦、贯通之喜、及其各式转圜之法。   王:人们都说,20世纪是批评世纪,也是一个知识交叉的世纪。现在西方文论突破了文学范畴,涵盖广泛,内容庞杂。这给我们提出了巨大挑战。据我所知,你在多种场合提倡跨学科。但就西方文论而言,跨越比较仍是一桩十分艰难的事。   赵:是的。西方文论受诸多思潮影响,比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潮既有冲突隔阂,也有渗透交叉。所以要辨明文论走向、梳理内在逻辑,委实大难。因为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从文学向其它学科的跨越与打通。   王:但我知道,跨学科比较研究在我国传统深厚,钱钟书就是典范。   赵:此事当从1925年讲起。那一年清华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创中国现代学术研究体制。准确说,是吴宓先生从哈佛大学白璧德处,带回了语言文化比较方法。此法到了钱钟书手中,实现了现代化与本土化。我知道三句格言,分别出自陈寅恪、吴宓、钱钟书。陈先生说文言:“中体西用资循诱”。这话说得老派,意思是以中国文化为本,吸纳外国新知。吴先生半文半白,说是“择善而从,比较出新”。他是说,我们中国知识传统啊,非常博大,并不因洋人一时强盛,我们就心浮气躁。钱钟书则以一句白话,概括了清华治学原则,进而提出我国人文学术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打通”。他的打通包括三层含义:即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人文各学科。   王:难怪你在《现象学轶闻》中反复提到钱钟书,还把他当作我们研究现象学的经典示范。原来我们跟你读现象学、你却踩着钱先生的路子走。   赵:我怕一个人讲不清,所以把钱先生请到文章里,让他领着我们上Seminar。这五节研讨课的目的,是想告诉同学:我们人文各学科的学术方向,仍是“打通”二字。这是中国学人世代相传、不可推诿的使命。   王:我明白。可我的苦恼是:国内批评话语越来越西方化,而在嫁接、运用、创新方面,我们又明显不及前人。老一辈能把西方新知消化了,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现在许多批评话语,简直是硬译洋文,不知所云。所以有人呼吁本土化。你觉得怎样才能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