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翻译走向何方.ppt

  1.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翻译走向何方

翻译学概论;第十一章 翻译走向何方?;第一节 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之途中保持自身;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翻译学:不同学科的交汇点;翻译学借助其他学科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有助于翻译学的建立;新的通道;向前推进;口译理论研究的跨学科性;其他学科也从翻译学研究中获得发展;;;翻译学,独立的学科;各个学科与翻译学的结合各有局限性;;;翻译学与语言学;局限;;需要引入其他学科;新发展;新发展;;翻译学与美学;局限;局限;新发展:更系统、更深入、更全面;新发展:更系统、更深入、更全面;翻译学与美学;哲罗姆——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市井之言 奥古斯丁——翻译中必须注意的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并创建性地指出这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泰特勒——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 路德——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认为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Bassnett, 1980: 44-46) 查普曼——翻译必须抓住原作的“神”与“韵”,使译文之神、神韵犹如原作之“投胎转世” 德莱顿——翻译是艺术,译者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具备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 蒲伯、歌德 —— “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源语杰作的模仿。因为只有“精心的摹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复制),把外域文化恰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真正生命” 克罗齐——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言语行为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文学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其次,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译作不可能与原作等同,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译者的目标应使译文本身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最后,克罗齐认为文学翻译与专业翻译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应贴近原作,后者应更加流畅自然,不能过于拘泥。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但丁‘文学不可译’论的继承和发展”(谭载喜,2004:177)。 ;转向;;;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苏格兰人,伦敦会传教士、著名汉学家,出生于一个非国教的富商家庭。理雅各在华传教约30年(1843一1873),其间他同时译??中国古代经典。1876年,理雅各任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此后,他继续译介中国典籍并研究汉学直至病逝。 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译介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书经》、诗经》、《春秋左传》、《孝经》、《周易》、《礼记》、《佛国记》与《道德经》等,主要以《中国经典》与《东方圣书两个系列译本推出。译本除了译文之外,还写有长篇序言和详尽的注释。;从宗教哲学的角度研究理雅各的译本的有美国学者、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费乐仁博士、美国宾州勒亥大学的宗教史专家诺曼·吉拉多特教授、英国学者大卫·库力、蒙克理夫与哈巴安也有相关论著、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刘子潜博士、中国台湾学者张上冠,等。 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理雅各的译本的学者有中国大陆历史学者刘家和、邵东方、林金水与黄兴涛以及香港的黄文江,等。 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包括酝春亮、樊培绪、楚至大、刘重德、韩彩英、王正仁、汪榕培等;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汉籍外译史》、《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科学翻译史》,以及《国际汉学》、《国外汉学史》和三本词典《中国翻译词典》、《译学大词典》、《中国翻译家词典》对理雅各的译本有一般性的介绍和评论。另外,辜鸿铭、林语堂曾发表过相关的论述。;海内外学者研究理雅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在于各学科的学者尽管各见所长,却也分别受到各个学科的限制。 历史学者与宗教哲学学者往往能够充分结合历史背景来评论译文,使读者可以看清译文产生的背景并理解相关的哲学理念。我们也要注意到,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宗教哲学学者的分析似乎都很难从翻译的角度深入到语言内在的机制,也未能构架出分析译文语言风格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的文章,有时笔者读完之后实际上无法判断作者真实的外语程度。这个问题对于翻译研究来说是致命的。在相关的文章中,不少研究对译文本身的分析停留于泛泛而谈,有的甚至由于学者自身的外语水平问题,例证与结论并不协调,甚至矛盾。;另一方面,语言学者一般不存在语言判断能力的问题,他们运用的翻译理论框架比较牢靠,在译例分析上表现出扎实的译出语与译人语的基础和敏感的语言洞察力,但如上所述,语言学者又有一个同样严重的间题:论证因历史资讯的匾乏和研究范式的单一性而在译介取向的分析上受了相当的限制,得出的有些结论并不完整,欠缺充分的服力,而且长期不见突破创新。;由此可见,对理雅各的译本的探讨必须是跨学科的。 就学者现有的研究来看,由于学科的限制,综合分析是不足的,很难对理雅各的宗教信仰、人生观与翻译的内在联系进行深人的探讨。因此有时研究难免显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