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的quot;和quot;文化研究.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史》中的amp;quot;和amp;quot;文化研究.pdf

第11卷第4期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ll No.4 2009年7月 ofSocialScienceofHunanMedical Jel2009 Journal University 《明史》中的“和”文化研究 乔玲玲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 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 。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 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 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关键词】明史);“和”文化;外交;汉语大词典补正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229(2009)04—0089—03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 朝始终以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精神为指导,采取以德睦邻、 (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与邻为善的儒家传统外交方针;在文学方面,“和”文化的观 年的历史。明史》总计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 念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发展 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其卷数在二十四 进程之中;在人际方面,“中和”思想是一种和睦相处、协调融 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 洽的关系和最终目标。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始终 了以前诸史。明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 是持久的文化理念和核心精神。 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近代诸史 进入颓世纪以来,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要任 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务。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精神,发挥“和” 率,憔《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 文化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史之完善者。”娜 二、《明史中的外交之“和” 一、“和”文化概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朝代的对外政策主要表现为与周 中国上下五千年,一个泱泱文化大国,讲究的是天、帝、 边的夷、狄、蛮、戎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基本的政 命、道、天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治思想——华夷观。有不少的理论家对“华夷观”进行了分 。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且是儒家思想中具有特 析和研究,提出了处理华夷关系的几种模式:汉代的王舜、刘 殊意义的伦理、政治范畴,体现了儒家最高哲学智慧,成为儒 歆等人主张威制四夷;汉代的公孙弘主张怀柔四夷;汉代的 家追求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目标。在《易经》中,“和”是大吉 晁错主张以夷制夷。一个朝代对外政策的制定,目的也是为 大利的象征;孔子继承发扬先秦思想家关于“和”的思想,揭 了维护中国自身的安全和华夏文明的传统,因此采取什么合 示了“和”的本质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 理且安全的外交手段是值得当政者考虑的。儒家就形成了 并把“和”应用于更广泛的国家、伦理、外交、人际等社会领 以华夏君主为中心和以礼服人、以和为贵的对外关系,将中 域。在中庸》里,“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哲学、伦理、政 国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很好地运用到了外交关系上。 治内涵。朱熹则强调“和”是“中”的运用、体现和最终归宿。 在明代历史上,从太祖开国的洪武初开始,就采取了一 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