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文指导小组名单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高蒙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目 录
中文提要…………………………………………………………………………Ⅶ
英文提要…………………………………………………………………………Ⅷ
绪论………………………·………··………·…………·…………··……………··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
二相关研究之回顾……………………………………………………………9
1、民国时期的有关论著………………………………………………………9
2、解放后大陆学术界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12
3、1949年以来台湾和海外学者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16
4、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学史的认识…………………………………………18
三方法论的探讨…………………………………………………………………19
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32
—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32
二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33
三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35
四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39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45
六小结……………………………………………………………………………53
第二章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57
一傅斯年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57
二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60
三史语所考古学的思想入口……………………………………………………65
四 小结……………·…·一·……···………………·…………“………………”··70
第三章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29)
——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76
一安阳发掘的前奏………………………………………………………………76
二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78
三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82
四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88
五 中央与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9l
六小结…………………“……”…………………………”””………””…一··94
第四章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一34)
——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99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99
二安阳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105
三第五次发掘与“后冈三叠层的发现………………………………………109
四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112
五殷墟第六——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115
六类型学探索与考古学解释……………………………………………………117
七小结………………………………………………………………··…………·120
第五章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37)
——安阳第十——十五次发掘………………………………………127
一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127
1、殷墟第十次发掘……………………………………………………………127
2、殷墟第十一次发掘…………………………………………………………129
3、殷墟第十二次发掘…………………………………………………………131
二殷墟第十三——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133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138
四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139
五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142
六考古调查、发掘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143
七小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