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古诗鉴赏详解:范仲淹《留题常熟顶山僧居》.docxVIP

2025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古诗鉴赏详解:范仲淹《留题常熟顶山僧居》.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留题常熟顶山僧居①

(宋)范仲淹

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

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②

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

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

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

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

【注】①约作于景祐二年(1035)。时范仲淹四十七岁,游常熟顶山,题诗于僧居。②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洗人间耳”化用许由洗耳典故,意为泉水清冽,亦可以洗涤尘俗。

B.诗人借“结茅三十年”赞山僧修为深厚,其不计岁月的境界令人叹服。

C.岭云漂泊不定,山僧以此相赠,可见其理解诗人离家在外的游子之情。

D.诗歌写了诗人拜访山僧的经历,从写景到写人,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16.同样写隐居环境,范诗中的“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与陶诗《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

【解析】岭云卷舒自在,山僧以此相赠,意在劝“我”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超脱。

16.?①范诗:“平湖数百里”以浩瀚湖面为背景,视野极度开阔;“隐然一山起”则于浩渺中突起孤峰,构图宏大,营造出一种开阔宏大、静谧超然的境界。(3分,意境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②陶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选取田宅、草屋等景物,生动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营造出恬淡安宁、温暖适意的意境。(3分,意境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译文]

广阔的湖面绵延数百里,其中隐隐约约耸立着一座山。山中有清澈的白龙泉,它的水声可以洗涤人间的尘嚣。我的老师具有仁智之心,他深爱这里的山水之音。他在这里结茅而居已经三十年,从不觉得时光漫长。他笑着说我追名逐利尚未停歇,于是我来这里向他请教人生的道理。他却指着山岭边的云彩,说这就是他赠送给我的礼物。

[赏析]

??范仲淹的《留题常熟顶山僧居》,以清简笔墨勾勒山水禅境,于虚实之间藏蕴人生哲思,尽显北宋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心境与禅意交融之美。

山水为幕,境藏清旷

??诗歌开篇即铺展阔大意境,“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以白描手法勾勒空间格局,湖水的浩渺与山峦的突兀形成鲜明对比,既显自然之壮阔,又暗合禅院“大隐于市”的清幽之姿。“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尤为精妙,将山泉拟人化,“洗耳”既指泉水清冽可涤荡尘垢,更喻指禅境能净化人心、隔绝俗世喧嚣,赋予自然景物精神内核,让山水成为禅意的载体。

禅心为核,静见真如

??诗中对僧人的刻画简练而传神,“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直接点出僧人兼具仁心与智思,沉醉于山水清音的雅趣。“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以朴素语言写僧人坚守禅居的岁月,三十年光阴在他眼中轻描淡写,不见时光催老的焦虑,唯有与自然相融的安然,尽显禅者“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份静气与范仲淹自身奔波仕途、心忧天下的境遇形成对照,暗藏着诗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问答见性,悟在言外

??诗歌后四句以问答形式深化主旨,“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写诗人自谦为名利所扰,向僧人请教人生真谛,一个“笑”字既含自嘲,也显对俗务的清醒认知。而僧人“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的回应堪称神来之笔,不发一语,仅以天边自在飘荡的白云为赠,既回应了“无端理”的玄妙——真理本不可言说,唯有体悟自然方能得之,又将禅理融入具象景物,让诗人与读者在凝望流云的瞬间,领悟到“心无挂碍,随性自在”的人生智慧。

??全诗语言浅白却意蕴深远,山水、禅僧、诗人三者相映成趣,既绘出常熟顶山的清旷之景,又写出禅者的澄明之心,更藏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山水中寻禅意,在禅意中悟人生,让这首诗历经千年,仍能带给读者澄心净虑的精神滋养。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