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包膜性乳头状癌诊疗指南.docx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包膜性乳头状癌诊疗指南.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包膜性乳头状癌诊疗指南

一、概述

1.1.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包膜性乳头状癌是一种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周围被完整的包膜所包裹。这种癌症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中老年女性中。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流行病学方面,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此外,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

包膜性乳头状癌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等症状。由于包膜性乳头状癌具有侵袭性,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生育年龄晚、长期使用激素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包膜性乳头状癌。

2.2.包膜性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

(1)包膜性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结构和免疫组化标志物表达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包膜性乳头状癌属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形态学上,肿瘤细胞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浆比例较高,核仁不明显。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周围为肿瘤细胞构成。

据统计,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乳腺导管原位癌的10%-20%。例如,在一项对30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包膜性乳头状癌的比例为15%。在这些病例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平均病理分级为2级。

(2)在组织学结构上,包膜性乳头状癌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覆盖上皮细胞,乳头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此外,肿瘤细胞常呈簇状分布,有时可见到细胞巢。在免疫组化方面,包膜性乳头状癌通常表达上皮细胞标记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在一项对100例包膜性乳头状癌的研究中,约80%的患者ER和PR阳性,而HER2阴性。

(3)案例分析:患者李某,女性,45岁,因左侧乳房发现肿块就诊。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包膜性乳头状癌。肿瘤直径为3厘米,病理分级为2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ER和PR阳性,HER2阴性。根据指南,李某被推荐接受手术治疗,包括肿块切除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无转移。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李某的病情稳定,生活质量良好。该案例表明,对于包膜性乳头状癌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3.3.包膜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

(1)包膜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乳房肿块,这是最常见症状之一,约占患者的70%-80%。肿块通常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据一项对500例包膜性乳头状癌患者的调查,约60%的患者在发现肿块时,肿块直径小于2厘米。

(2)乳头溢液也是包膜性乳头状癌的常见症状,约占患者的30%-40%。溢液可能为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有时伴有瘙痒或疼痛。例如,患者张某,女性,40岁,因右侧乳房乳头溢液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包膜性乳头状癌。溢液检查结果显示,溢液中含有癌细胞。

(3)除了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皮肤凹陷、红肿、水肿等。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乳房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月经期间。在临床实践中,约15%-20%的患者在就诊时主诉乳房疼痛。案例中,患者魏某,女性,35岁,因左侧乳房疼痛和肿块就诊。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包膜性乳头状癌。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乳房疼痛明显缓解。这些临床表现提示,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生育年龄晚、长期使用激素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包膜性乳头状癌。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标准

(1)包膜性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体检是初步筛查的重要环节,医生通过触诊发现乳房肿块,并注意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以及皮肤变化等。据一项研究表明,临床体检的敏感性约为70%-80%,特异性约为90%-95%。

案例:患者杨某,女性,45岁,因左侧乳房发现肿块就诊。临床体检发现,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皮肤未见明显改变。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块可能性较大。随后,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包膜性乳头

文档评论(0)

1637142147337d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