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乐府诗简论.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世贞乐府诗简论

摘要:王世贞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创作乐府诗正是他践行复古主张的一环。王世贞不仅模拟汉、唐乐府创作了大量的拟古乐府诗,也求变求新,着力探寻适合明代的“乐府变”之路。一方面,王世贞自觉继承乐府诗的体式结构等创作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在题材范围、表现手法等方面实现了乐府诗的创新。乐府诗在王世贞笔下不仅触发新的发展,也对后世文学产生持续的影响,具有多方面意义。

关键词:王世贞乐府诗乐府变文学复古

王世贞(1526—1590年)是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中的重要人物,可谓当时文坛之大家。王世贞著作丰富,其中乐府诗和诗文评述《艺苑卮言》尤为后世所关注。王世贞常以乐府诗书写当时社会现实,研究王世贞的乐府诗有助于了解明代的真实社会情况与政治生态。同时,王世贞有选择地对汉魏乐府诗、唐时的新题乐府进行吸收借鉴,就乐府诗

创作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因而研究王世贞的乐府诗有利于把握乐府诗的发展脉络。此外,王世贞作为明代复古潮流中的一员,在当时是文坛领袖,研究王世贞的乐府诗创作,也为探讨明清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然而,目前的研究多着眼于王世贞乐府诗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王世贞乐府诗所受前代文学的影响或对后代文学产生的影响等,而对王世贞乐府诗本身的关注尚且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世贞乐府诗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细节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准确评估王世贞乐府诗的价值。

一、王世贞乐府诗的主要特征

王世贞的乐府诗创作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即“拟古乐府”和“乐府变”。《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四至卷七存王世贞拟古乐府诗366首,另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存“乐府变”10首,及《弇州山人续稿》卷二存“乐府变”12首,具体分类如表1。

表1王世贞乐府诗分类情况

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自创新题不确定“乐府变”

212414467931846411122

可见,古题乐府和新题乐府都受到了王世贞的重视。因为高举复古主义大旗,主张“文则西京,诗宗盛唐”[1],王世贞乐府诗的创作也先从拟古乐府开始。王世贞在创作拟古乐府诗时,模仿了古乐府的手法,因此汉乐府的特征和影响在其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然而王世贞在大量的模拟仿作练习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模拟

古乐府形式与曲调。他受到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的启发,开始追求“以时事创新题”[2],以乐府曲度写明朝时事。同时他认为“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3],要以乐府表达自己为社会现实事件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换言之,王世贞是想通过“乐府变”的创作,找到适合当下的乐府诗体式,力求形成具有明朝特色的乐府——“明乐府”。[4]因此王世贞乐府诗兼具传统与创新的特点,下面将就这两种特点进行论述。

(一)善于继承传统

探究乐府传统的渊源流变,可以追溯到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5]汉代以来,历代诗家多宗此论述,遂为汉乐府的典型特征。《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等代表性诗篇流传广泛,后世诗人也开始创作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经过民间流传和“采诗”乐官的加工,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或者说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叙事范式

,“完整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的建构”[6],影响着后世的创作。这种乐府创作范式近似一种规则或惯例,又在此后不同时期、不同的作者笔下与新的元素融合,最终展示出不同面貌。以下本文将从具体作品中考察王世贞对乐府传统的继承。

就古题乐府而言,王世贞有意识地选择汉魏时期的形式。汉乐府《战城南》是哀悼阵亡将士、表达厌战思想的名篇,属《汉饶歌十八曲》之一,在诗歌体式方面

较为典型,采用杂言体式,为三五七字句间杂组合的惯用体式。南北朝时期吴均对这一古题的创作模式加以改变,采用五言八句,音韵虽不甚严格,但十分接近后来的五律体式。此后唐宋诗人也多效仿这一体式,采用五律写这一古题,如杨炯、卢照邻。同时也有部分诗人采用类似七字句体式的写法,而两汉时期的杂言体式反而成为少数派。到了明代则出现大量模拟两汉《战城南》形式的诗作,王世贞《战城南》正是其中之一,同类型的创作也不在少数,如其古题乐府《观沧海》《龟虽寿》《上邪》《上陵》等诸多作品都在体式上沿袭汉魏乐府。然而,王世贞创作的新题乐府及“乐府变”则多采用唐乐府常用的七言歌行体。此外,王世贞还多次论述诗歌体式:“古乐府、《选》体、歌行,有可入律者,有不可入律者,句法字法皆然。唯近体必不可入古耳。”[7]可见王世贞对古体和近体、古题乐府和新题乐府在体式上的差异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也了解乐府传统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除以字数、句数、音韵为具体表现的诗歌体式表层特征,王世贞乐府诗在篇章结构、结诗逻辑、意象意境、句法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