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2课《林泉之心》教案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第二单元第2课《林泉之心》教案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教案设计

美术学科教案

章(单元)

第二单元

节(课)

第2节

课时

1课时

节次连续号

2

课题

林泉之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点景人物、构图技巧(虚实、疏密、留白)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典作品分析,理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营造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山水精神从文人隐逸情感到家国情怀的时代嬗变,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表达方式,通过《潇湘图》等经典作品分析画面布局与自然空间的理想化构建。

难点:学生在创作中易机械拼凑景物,难以将诗句情感(如“独钓寒江雪”的孤寂)转化为构图语言(如孤舟、寒江、疏朗留白)

教学

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情境营造

播放30秒江南山水实景视频(配古琴音乐),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幅画表现这段画面,你会如何构图?”

引出课题:“古人的答案藏在山水画中——他们不仅画自然,更画心境。”

初探经典

分组观察《潇湘图》高清局部图(投影):

观察内容,自然元素(山、水、树),人物活动(做什么?在哪里?),整体感受(用一个词形容)。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关键词(如“迷蒙”“和谐”“诗意”),点明“借景抒情”的核心。|

知识深化与经典解析

意境与哲学:从“林泉之心”到“天人合一”

概念解析: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以《潇湘图》为例,对比画面中的“山径”(可行)、“远山”(可望)、“溪流”(可游)、“屋舍”(可居),说明画家如何构建理想化自然空间。

天人合一:结合道家思想,分析画面中云雾、水墨渲染的含蓄感,体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互动辩论:“如果去掉《潇湘图》中的人物,画面意境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人景共生”的重要性)

点景人物:自然中的生命律动

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提供《潇湘图》中不同人物剪影(行旅、渔夫、雅士),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与山水呼应?”

结合“知识图”(劳作、行旅、雅集),总结点景人物“画龙点睛”的功能(如“渔夫”暗示江南水乡生活)。

对比赏析:展示明代《林亭清话图》,对比人物姿态与场景,感受不同朝代文人雅趣的差异。

3.构图密码:虚实相生与诗意留白

微课视频(2分钟):动态演示《江亭揽胜图》的构图技巧(如近景亭台与远景山脉的虚实对比)。速答挑战:“扇面画《寻仙山水图》为何在右上角大量留白?如果填满会怎样?”

山水小品创作实践

灵感激发

诗句配对游戏:将诗句(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对应山水小品图(如《山中人家》《春日》)连线,分析诗句如何转化为画面意境。

2.分步创作

步骤一:构思草图

学生选择一句诗,用简笔画勾勒“近景—中景—远景”框架,标注留白区域。

步骤二:点睛之笔

添加点景人物或建筑(如小舟、茅屋),要求与场景呼应(如“独钓”配孤舟、寒江)。

步骤三:题字设计

在画面空白处设计题字位置,思考印章形状(方形/随形)对构图的影响。

3.作品速展

随机选取3幅作品投屏,作者简述“如何用画面表现诗句情感”,同学互评亮点。

总结升华与迁移

从“小我”到“大我”:山水精神的嬗变

对比分析:李可染《万山红遍》:提问:“红色为何铺满画面?层林尽染传递怎样的情感?”(答案指向革命激情与集体理想)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结合题名,分析“朝晖”象征意义(新生、希望),联系新中国成立背景。

讨论:“为什么说这两幅画超越了传统文人山水?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古今对话:山水画的现代生命力

展示当代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用废弃物拼贴山水),提问:

“传统山水精神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我们可以怎样创新表达?”

结语:“山水画不仅是古人的林泉之心,更是中国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永恒哲思。愿同学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也能找到心中的‘可游可居之境’。”

课后拓展

实地写生:拍摄校园或社区中的“山水小景”(如池塘、石阶),尝试用水墨风格APP处理照片,并配一句诗。

2.主题研究:以“点景人物”为关键词,对比中西风景画中人物的象征意义差异,撰写200字小报告。

教学

后记

多模态体验:视听结合导入,动态构图解析,增强学生沉浸感。

分层任务:从观察到创作再到批判性思考,兼顾不同能力学生。

跨学科融合:融入文学(诗词)、哲学(天人合一)、历史(时代精神),深化文化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