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与书论的会通-以势为中心.docxVIP

《文心雕龙》与书论的会通-以势为中心.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文心雕龙》与书论的会通 以“势”为中心 ? ? 张潇丹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太原 412000) 文学与书法艺术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进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这也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根本之处。李学勤先生认为,“文字与书法两相结合,彼此伴随,实系共出一源,不妨比喻为孪生姊妹”[1]。可见,文字与书法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古代文人常常推崇通才,庄子也常以人的身体为喻,“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2]。庄子认为只有不局限于耳目口鼻一官才算通,否则会仅得一察。“通”的概念也同样适用于文论之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3]这一观念实则也贯穿于《文心雕龙》之中,《定势》一篇指出:“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4]在这种思想下,培养出的文人基本兼擅数门艺术和各门艺术间的相互交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实际是在与书论的相互渗透、互动中逐步建构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拥有与西方文论、中国当代文论不同的气质。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这一阶段文论与书论的融汇与影响,有助于厘清文论中的某些观念与范畴的产生,有助于以跨学科视角进行新的探究。 1 魏晋南北朝文人对书法的热衷 “文人”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概念,其渊源是“士”。“文人”名称出现大致是在西周至春秋初期,《尚书·周书·文侯之命》云:“追孝于前文人”。孔颖达疏:“文人,文德之人也。”[5]此时“文人”的含义是有文德的人,而到春秋末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士阶层的范围逐渐扩大,“文士”成为新兴的阶层。东汉时“文人”直接等同于“文士”。到了汉魏“文人”成了较为普遍的称呼,泛指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道德意识的人士。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文人撰写作品时需要借助汉字进行表达,虽然文学与书法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汉字在其发展的早期是作为实用文体的工具而存在的。大致在汉代,文字被独立出来,其书写图像被视为一种审美的对象。殷商甲骨文字、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秦代统一的小篆等字体,在当时只是承担着实用功能,其书写者大多为专门的文字书写者,这类字体随着时代发展与审美独立才成为书写的摹本。尽管文字还只是实用书写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当时对文字书写的漠视。张安世因为善书从而走上仕途,这种重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学从实用走向审美。自此开始,文人与书法紧密联系,《汉书·陈遵传》中“(遵)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6]。陈遵的尺牍此时具备收藏价值,说明此时人已有主动的审美意识去对待文字。也就意味着文字书写不再囿于实用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实用与审美功能。东汉以后,学习书法的风气渐盛,兼能书法的文人人数逐渐增多。如班固、班超、蔡邕等为人熟知的文人都是书法家。桓、灵以后,草书流行,有一批文人热衷于此种字体的书写,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赵壹在《非草书》中对此种情形有十分生动的描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7] 在草书并未成为入仕的考察条件时,文人就对其抱有如此狂热的态度,显然不是出于功利性质上的需求。同时由于草书本身的书写特点,与其他字体相比较,草书的实用功能明显落于下风。所以这群文人对草书的追捧仅是出于自身的爱好,即书法作为纯粹审美的艺术开始为人钻研。 随着文人自觉意识的发展,这种风气越见浓厚,从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兼擅文学和书画的通才型艺术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兼通文学与书法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曹操、曹植、左思、陆机、谢灵运、颜延之等文学家、文论家大多兼善书法。这也就使得文学与书法艺术、文论与书论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刘勰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无疑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书家的书论也自然也影响文论。《文心雕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势”的表达,笔者认为就与书论有所关联。 2 魏晋南北朝书论与《文心雕龙》中的“势” “势”本作“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其为拥有权力、处于尊贵的地位。“势”也有格局、形势、趋势之义。《管子·形势》中有“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子·形势解》所说的“势”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格局或推动、制约着事物发展进程的无形的、不可抗拒的力[8]。 《孟子·公孙丑上》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9],这一意义的“势”,常在兵法中被反复提及,用以比喻力量及其指向。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10]这里“势”像飞速流动的水,“势”就是事物之中蕴藏的能量。《孙子兵法》其他篇中所论“势”基本为格局、态势之义,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在文学和书法理论中。 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最早使用“势”的是书法批评。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 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