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六章 .pptVIP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六章 .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法国著名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出版了“无人称自传”小说《悠悠岁月》。这部作品以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基础,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口吻,借鉴了后现代叙事技巧中的拼贴艺术,将个人的历史记忆与照片的真实画面穿插同行。 自传写作在理论上也出现了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美国学者奥勒编辑的《自传理论与批评文集》(1980)一书是对西方当代自传写作的理论性总结。 传记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催生了一些有价值的专题研究。例如,伯英登和马琳等人编辑的《女性自传百科全书》(2005),霍加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自传》(2008),以及德国学者阿尔菲雷德·霍农近年来对于连环画传记的研究等。 二、文学与寻找失落的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记文学的繁荣给寻找失落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战争虽已结束,苦难也已成为过去,但是战争留下的伤痛促使人们将这段历史以各种形式书写和记录下来,“反法西斯”题材成为世界各国文坛的热点。 以纪实性的手法反映集中营生活成为战后欧洲各国“反法西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维埃泽尔的三部作品《黑夜》《凌晨》和《白日》可谓是作家为纪念犹太遇难者所建造的无形纪念碑。 在欧洲,意大利犹太化学家普里莫?莱维根据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体小说《如果这是一个人》,记录了集中营的恐怖。 法国作家皮埃尔?加斯卡尔的《死亡时代》(1953)、《妇女们》(1955)、达维德?普塞的《集中营天地》(1946)与《我们死亡的日子》(1947)以及雅克?佩雷的《被逮住的下士》、波兰女作家佐?纳乌科夫斯基的《施帕内尔教授》均是这类集中营文学的代表作。 对战争的反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学理所当然的主流话语。 君特?格拉斯(1927— )和海因利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对历史事件的书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文学记录和追溯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 例如,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974)作品表现了作家对英帝国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体现了当时英国民众的集体意识的阴暗面。 近年来,欧美作家对于历史记忆的书写从个人经历扩展到民族、国家以致全人类,显示出重建集体性历史记忆的趋势。 2001年,法国作家让-克里斯多夫?吕芬的历史小说《红色巴西》叙述16世纪以后法国在巴西的殖民历史,揭露了殖民统治的罪恶 。 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它震撼了美国人的灵魂,改变了美国人对很多事物的固有看法,也使不少作家以此为题材来回顾美国的历史,反思事件的起源。 “后9·11文学”中,唐?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颇具代表性。 三、世纪记忆和自传体写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传研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文艺批评界的一批著名人物,如法国的德里达、加拿大的弗莱、美国的保罗?德?曼等人纷纷关注自传问题。 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进行了重新定义。 德里达和保罗?德?曼均认为语言在自传写作中发挥重要功能,德里达视自传作者的写作是被动的,受制于语言; 保罗?德?曼则视自传为一种语言结构,是一个供阅读或理解的人物。 20世纪80年代,法国新小说派领袖罗伯-格里耶开始了他建构“新自传”的工作,并于1994年底前相继推出了自传三部曲《重现的镜子》(1984)、《昂热丽克或迷醉》(1988)、《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4)。 就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创作而言,20世纪后半期自传与小说间的界限也越来越趋于模糊。 例如约翰?M.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男孩》《青春》和《夏日》,它们既是小说,但是无一不折射出作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和人生的喜怒哀乐。 君特?格拉斯在年近八旬之时出版了自传《剥洋葱》,有评论将格拉斯的这部自传看成是“一个长长的辩解”,它试图隐瞒作者不光彩、不愿面对的事实。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于1988年至1993年间创作了四部非虚构作品:《事实》(1988)、《欺骗》(1990)、《遗产》(1991)和《夏洛克战役》(1993),这些作品,将事实与虚构紧密结合在一起。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经常被视为“自传性书写”。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情人》(1984)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均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与“情人”的初次相遇,因此,有学者将杜拉斯的写作归结为“爱情自传写作”。 总之,当代西方实验文学新潮体现了西方文化转型时期的时代要求,是当代文学艺术创新趋势的具体反映,更代表了当代西方文学进程中一段重要的时期。 1974年德国文学批评家彼得?比格尔出版《先锋派理论》一书,引起了世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界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该书主要研究艺术自律体系和先锋

文档评论(0)

ouyangxiaox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鞋类设计师,喜欢整理收集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