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 临床七年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过去误称为蕈样霉菌病,现已证实本病是T淋巴细胞,特别是T辅助细胞亚群起源的一种原发于皮肤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呈慢性进行性经过,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 临床表现:可分为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但各期表现可重叠。 (一)红斑期 皮损无特异性,类似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样变、湿疹、慢多伴有剧烈顽固性瘙痒。 (二)斑块期 可由红斑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在正常皮肤上发生。皮损呈形态不规则、境界清楚、略高起的浸润性斑块,颜色暗红至紫色,可自行消退,亦可融合形成大的斑块,边缘呈环状、弓形或匍行性,颜面受累时皮肤褶皱加深形成“狮面”。 (三)肿瘤期 皮损呈褐红色隆起性结节,大小、形状各异,易早期破溃,形成深在性卵圆形溃疡,基底被覆坏死性灰白色物质,溃疡边缘卷曲;继发感染可伴疼痛及恶臭。除皮肤外,淋巴结最常受累,内脏受累往往在尸检时才能发现。 组织病理: 1.红斑期:早期无特异性,有亲表皮现象,表现为表皮内散在单一核细胞,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一透明间隔或晕。 2.斑块期:多数患者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表现为表皮内亲表皮现象及Pautrier微脓疡。与红斑期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单一核细胞是异型T淋巴细胞,后者核大而深染,外形呈特征性脑回状,而且毛囊上皮也可见散在的单一核细胞浸润。 3.肿瘤期:异型T淋巴细胞浸润,可达皮下脂肪层;表皮可呈典型亲表皮性,但也可不受累,甚至在真皮上层出现无浸润带。 诊断:应用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有助于诊断;此外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亦为诊断提供了较为特异的手段。 治疗:早期皮损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和局部治疗为主,可用干扰素、卡介菌或转移因子等。局部治疗可选用氮芥或芳香维A酸外用,电子束照射、X线、光化学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晚期患者应采用化疗(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氨甲喋呤等),与局部治疗联用可获更好疗效。 恶性黑素瘤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简称恶黑,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系、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亦可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眼脉络膜和软脑膜等处。本病与长期日光照射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可分为四型,其中以浅表扩展性黑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SSM)和结节性黑素瘤(nodular melanoma NM)最常见,构成比分别位70%及15%,其他尚有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ACM)(8%)、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LMN)(5%)以及未分类黑素瘤(2%)。 与临床和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是黑素瘤细胞的浸润深度或厚度。表明深度的有Clark分级法:①Ⅰ级:黑素瘤细胞局限于表皮基底膜以上;②Ⅱ级:侵入真皮乳头层;③Ⅲ级:侵入真皮乳头层下血管丛;④Ⅳ级:侵入真皮网状层;⑤Ⅴ级:侵入皮下脂肪层。表示厚度的有Breslow法,为目镜测微计量肿瘤厚度。 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内可见较多分散或巢状分布的黑素瘤细胞,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扩展,深达真皮和皮下。黑素瘤细胞呈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核大,可见到核分裂及明显核仁,胞质内可含有色素颗粒,对多巴和酪氨酸酶呈强阳性反应。黑素瘤细胞形态可呈多样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抗S-100蛋白及抗HMB-45单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有助于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点可以确诊。应与很多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交界痣和混合痣。 治疗:手术切除为治疗原发性恶黑的理想疗法,附近肿大淋巴结应一并清除。已转移患者可采用化疗或联合化疗,肢端恶黑可采用局部灌注化疗。放射疗法对缓解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的压迫症状有一定疗效,亦可缓解骨转移所致的疼痛。 Kaposi肉瘤 Kaposi肉瘤(Kaposi sarcoma)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主要见于赤道非洲国家和艾滋病患者,我国则主要见于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病因】 本病确切病因未明,艾滋病患者中Kaposi肉瘤的发生率很高,支持病毒致病学说;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示本病与人类疱疹病毒(尤其是HHV8)和巨细胞病毒(CMV)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多见于男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1.经典型Kaposi肉瘤 2.非洲型或地方型Kaposi肉瘤 该型是赤道非洲国家(如乌干达、刚果等)较常见的肿瘤,占当地恶性肿瘤的9%~10%;该型可进一步分为四种亚型:①结节型:②菜花样型③浸润型④淋巴结病型。 3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